分析,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如果综合数年看的话。
昨天起一周是第27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击癌症,从了解开始”。我回溯了过去7年中,每年的防治宣传周主题,从第20届起分别是: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控制吸烟,防治癌症”;“控制危险因素,推广早期筛查,规范癌痛治疗,改善生活质量”;“防治癌症,让生活更美好”;“健康饮食,预防肿瘤,早期发现,规范诊治”;“早期发现,健康人生”;“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推进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早期筛查,规范诊治,科学抗癌,关爱生命”。
第20届直接把“控制吸烟”写进主题,显然是因为肺癌高发,7年过去了,“控制吸烟”消失了,但肺癌却依旧是首恶。首恶未去,大肠癌又势头凶猛,因此写进了第25届主题词。如果说过往这些年的主题词中或多或少有些文艺范字眼,如“改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健康人生”“关爱生命”等,那么,到了今年颇有些图穷匕首见的感觉,两个“抗(击)”字,让人感觉这真是一场你死我活、闻得到硝烟味的战场。
“抗”当然是一种思考和对待癌症的方式,但可能不是唯一正确的。我总觉得,比“抗”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防”。我们的“抗”和“防”总如同“前门拒虎,后门纳狼”。
申城癌症发病率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平均年龄低的年代,人们没有老到生癌就过世了;一个是生活西式化,近两年宣传中也指明了“多肉食、少谷物、少蔬果、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等不合理生活方式,但是,看看周围充斥的广告、促销、宣传,又有几个不是在生产、姑息、倡导、鼓吹这样的生活方式呢?
抗,可以着落到一个部门、一个行业;防,却要着落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很难。于是,看到有不幸罹患癌症的,人们似乎只能投之以悲悯,或者就是去悲壮地“抗”;而还没有“倒霉”的,依旧在那样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