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味儿,似乎淡了。
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忧虑于传统戏曲的没落,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剧种排演好剧新剧,支持剧场推出更多演出场次,支持戏曲走进校园培育青年观众,努力保护濒危剧种,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但在这一切之余,似乎总还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带着泥土味道的舞台。
发轫于泥土间的许多传统戏曲门类都离不开田土间的那方舞台,和舞台下与这个剧种同宗同源的乡里乡亲。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离不开那片高天厚土;烟雨朦胧中的黄梅戏,离不开白墙黑瓦的徽派风情;川剧就该根植于川蜀的青山绿水;花鼓戏也离不开三湘四水一地一乡音……那是孕育这一剧种的山水,台下是最懂得这一剧种的戏迷,他们或许很少有机会走进“高大上”的剧场,但他们是最懂这门戏曲艺术的行家。
当然,留住泥土味道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要随时代创新发展。戏曲走进大剧场,利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给予观众更完美的观戏体验,无疑是戏曲本身的进步。但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推倒重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完成激活与创新。(曹玲娟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