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近日在上海做了一次小范围的报告。与会者转述的一个“马氏玩笑”让我心头一震。马化腾说,他在上海的公司,应聘者总会问:有没有五金,有没有六金。他开始有点听不懂,因为他在深圳的公司,应聘者从来不问几金几金,人家直接问:年薪多少?这句话“玩笑话”或许不能回答为何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不在上海落户,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沪深两地青年不同的择业观。
我和马化腾有一个相似的疑惑。近几年回市郊的老家,母亲常说起某某家的孩子工作是“列编”的,某某家还没有。初时我不太明白她说的是哪两个字,后来琢磨出来,列编就是有正式事业单位编制的意思。听起来,“列编”是当地年轻人终极的职业梦想。
城里人想进大机关、大企业,郊区人谋求一张“豆腐票”(居民户口),能遮风挡雨的“好单位”,似乎是上海人数十年不变的追求。回想我初中几个成绩极好的同学,为了早早摆脱“农村户口”,提早录取中专、中师幼师。如今相谈往事,有太多生不逢时的遗憾。
人们经常津津乐道温州人的创业格言:宁睡地板,要当老板。而历史上名震一时的晋商、徽商,都有行走天下,风雨无惧的勇气。有意思的是,上海这个移民城市,曾经是各路英豪云集的“创业圣地”,十里洋场的财富传奇数不胜数。然而长期的繁荣与稳定,似乎逐渐沉淀下上海人守成求稳的心理。
唐太宗曾问左右,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说创业难,魏征说守成难。唐太宗说,你们一个与我百死一生,一个与我共安天下,所以观点不同。但创业已成过往,守成之难,当与诸公慎之。
无论是马化腾的困惑,还是唐太宗的提醒,都是对上海人的警示和鞭策。
事实上,上海已经准备好再一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创业者天堂。从科创中心的大力推进,到“创业浦江行动计划”的细细安排,都可窥其勃勃雄心。对创业者来说,当下的上海,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上海有才华、有抱负,有决心的年轻人,还在等什么呢?如果一定需要一个文艺一点的理由,最近很红的“十字辞职信”不是写了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