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和国记忆
李 菁
  李 菁

  20.罕见的一幕

  刘伯承虽然一眼失明,但是他靠着放大镜,亲自审读大量外国军事译著和自编教材。刘蒙说,军事学院开办前几年每季度刘伯承都要交给毛泽东一份报告,这些报告都是刘伯承亲笔写的,既是对最高领导人的尊重,也是其工作认真之反映。

  在当时的军队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文化程度不高,二是没经验。刘伯承请来原国民党陆军大学的学员和苏联教员讲课,课程设置和训练安排也参照苏联的教学体系,学校还设有苏联军事顾问,这在日后却成了刘伯承的“罪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实行的是六小时操课制,这也让很多人不习惯。“打惯了游击战的人,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习惯。有些将军带着秘书来上课,父亲把秘书轰走,他说:‘将来是秘书指挥作战,还是你指挥?’”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军队的各级干部,其中不乏战功赫赫之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但刘伯承还是硬顶了下来。

  从1951年到1956年的五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先后成立了12个系,教学内容不仅涵盖陆海空三军,还包括军事、战史和政治,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最高军事学府,我国57个上将中有56位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最重要的战役系里学习过。

  但刘伯承没有料到,他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成长过程中,各种意见甚至告状信也一直没断过。有些学员对两个问题反应强烈:一是六小时的课业制度,二是三堂会审的考试太过严格。有人贴大字报,说三名中将学员读书时嘴都念歪了——刘弥群说,被点名“念歪了嘴”的学员之一萧文玖实际上对父亲非常崇拜,萧文玖一再表态,是自己睡觉时没关好窗,受风导致的面部神经麻痹,和刘伯承无关。也有人对请原国民党军队将领或一些年轻知识分子讲课不解,“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没打过仗的教打过仗的”。

  1957年2月下旬,国防部派工作组进驻军事学院进行调查。3月初,工作组向军委写了专题报告,说“教学工作中教条主义相当严重”。国防部就此一锤定音:“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就在军事学院。”“当时,父亲的思想压力非常大。”刘弥群回忆。虽然这时候他因病在上海治疗,但仍指示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配合“反教条主义运动”。

  1958年,刘伯承到上海看牙,他刚离开,中央工作组就来到军事学院,要求大家提意见。经过几天的工作后,工作组最后定性:刘伯承在军事学院的工作,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而错就错在教条主义上。在刘伯承回南京前几天,工作组离开军事学院。“父亲对发生了什么一点也不知情”,回到南京后才得到通知,军事学院召开党委会。去了以后,大家鸦雀无声,沉默良久,有人告知工作组的结论,刘伯承急火攻心诱发了青光眼,眼压高达73mmHg,而正常人是17mmHg。不久,刘伯承接到通知,要求他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主要议题是批判教条主义。之前,毛泽东曾经说过:“让刘伯承同志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作检讨表个态就行了。”但是工作组却派人专程到南京“请”刘伯承开会,直到这时,刘伯承才知道反教条主义的矛头是指向自己的。

  当时只有6岁的刘蒙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北京。因为毫无思想准备,刘伯承一夜未眠,在火车上他难以入睡。“我们坐在火车包车上,妈妈陪着爸爸坐在前面的车厢里,我在后面的一节。我过去看爸爸时,他因为眼压高导致剧烈头痛,一直躺在床上没法坐起来。”

  到了北京站,军委办公厅已经派了两辆车等在那儿。“一辆车要把爸爸直接送到会场,另一辆车把我和妈妈接到东交民巷8号。妈妈跟接站的人商量,能不能让爸爸先回家休息或者先去看病,但被拒绝了。”刘蒙记得,在回家的车上,妈妈哭了一路。7月10日,当刘伯承被人搀扶着出现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主席台上时,台下一千多名军人立即鼓掌,持续了半分钟才平息;而当他检讨完毕时,台下再次爆发长时间的掌声。这恐怕也是政治运动中少见的一幕。若干年后提及这一幕,刘弥群深有感触,“这些军人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父亲的理解、爱戴、尊敬和同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5我们如何出行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日本为何难谢罪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新民法谭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申城社区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04版:自贸之窗/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金市汇市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10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2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艺术家具专版
我如何成了一位有争议的作家(3)
蓬帕杜夫人的珍藏
共和国记忆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共和国记忆 2015-04-17 2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