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股票市场也成为热炒的题材。两年前,我们还在怀疑“支付宝”安不安全,“余额宝”有没有本金风险,而互联网产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让支付宝、微信支付渗透到日常生活诸多领域:打车、超市购物、餐饮等等。攻占了金融,下一个目标又将是什么?自然少不了同样攸关民生的教育和医疗。
互联网教育已不新鲜,国外的Coursera、国内的网易课堂这类项目都在近年积累了喜人的经验,未来把大学开到网上似乎真的不再是天方夜谭。可是,互联网医疗在没有现场“望闻问切”的情况下,怎么开展呢?国家卫计委发言人宋树立日前表示,互联网上,除了国家严格监管的“远程医疗”,其他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这一规定的初衷显然是出于对人类生命个体最大的尊重。现场诊治尚且可能引发纠纷,所以现阶段在对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新环境、新形势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保持高度谨慎,无疑是最佳策略。
那么“互联网+”模式下的医疗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监管下的“远程医疗”是较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向一般医疗机构提供咨询,或直接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这固然可以为患者和一般医疗机构省下不少麻烦,譬如不用再从偏远地区赶赴京沪穗等全国顶尖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但是,较高水平的医疗机构本身并没有减轻负担。相反,可能任务会更多,责任会更重。就医难的局面会不会从单一的候诊大厅人满为患升级成实体候诊大厅与互联网候诊大厅都人满为患的复合型资源稀缺?这是开展有限资质的互联网医疗必须警惕的问题,毕竟优质资源的数量在短时期内是恒定的。
谈到互联网模式,“大数据”是当下最时兴的术语。大数据可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的分配,如果能在互联网医疗中发挥指标作用,那么在三甲医院之外,大量质量可靠而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的诊疗资源能否被调用起来,找到用武之地呢?
前天,我读到报纸上一则新闻,说浦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意在用“卫生八条”为农村留住好医生。原本农村为什么留不住好医生?路远、收入少这两项是重要原因。如果发展好了互联网医疗,路远?不怕,有网络。收入少?也不怕,农村医疗机构如果患者不多,那就去网上找病人看。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只要医道高明,岂会收入菲薄?而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舍互联网其谁?
说来,我前阵子还尝试过一次“自助式”的互联网医疗。我常年游泳,几个月前,右足局部奇痒,皮肤发红,我就拿手机仔细拍了几帧照,发给两位学弟学妹看。他们都是皮肤科的医生。先后收到一致诊断:“典型的脚癣——不用费事去医院挂号了。自己拿上医保卡,去药房配‘兰美抒’药膏。天天涂,保持足部干燥,游完泳要擦干脚。不要再穿酒店提供的公用拖鞋了!”依计行事,迅速康复。当时,我就感叹,互联网至少在对付这种癣疥之疾方面,还是颇具奇效的。
我更相信,只要抓紧监管,控制风险,开发资源,用足条件,凭着我们这代人的智慧和勇气,互联网医疗在如此泱泱大国,必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