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路,就像中国社会运行的直观缩影。
这样想时,我正驾驶着一辆小小代步车,在通往D路口的转弯车道上乖乖排队,远远地看着红灯翻绿又翻红。前方相邻车道上,几辆预备插档车歪斜杂乱地占用了半根直行车道;更“聪明”的人连这点等待都不肯,直接利用信号灯放行时间差抢进了路口的左弯待行区。
D路口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条东西主干道与一条南北向小马路的交汇地,转弯车道绿灯时间不过30秒。在下班高峰期,等上三四次红绿灯交替,是如今的“新常态”;若顺利通过,那必是因为出现了疏堵的交警。透过绿化带,看得见路那边老小区有限的几个停车位,待到终于转弯过去,空车位可能早已被占。于是,要不要跟风变道插队,这念头时常会盘旋在原本惯于克制和循规蹈矩的头脑中,形成纠结和焦虑感,冲击着自我设定的行为底线。
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观察,可以发现,在硬性变道插队的车辆里,既有豪华跑车也有坑瘪小货车,既有大公交、出租车也有私家车,既有“沪字头”也有外牌车——金钱多少、社会层次高低、户籍归属的身份不同,并没有带来守法和道德水准上的差异。相反,在道德自律和遵规守法上,我们都是向着最低水准看齐的,有样学样,插队者往往既不为急事也无任何打招呼求谦让的意思,插队既成,车屁股上甚至会透出自以为高明的洋洋得意表情。而三四年前还是秩序井然、安静的一个小交叉路口,如今已是各种抢行挡道封堵、乱按喇叭、人车混杂穿行、险象环生。一些车辆只为个人占得一点小便宜而不顾公共空间安全、秩序的劲头,常让人想起几百年前法国国王那句“在我身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名言。
然而身在其中,倒也很有一批人如我,慢慢练就了泰然处之的耐力,不焦躁,也不因为“反正已经很乱了”“这不公平”,或是利用熟悉地形和潜规则的优势而去轧一脚、添些乱。我将它设定为一个社会道德建设和公民自觉的一点萌芽。
交通渐成城市大问题。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拥堵城市前30位排行榜上,中国占了11个。上海居然仅位列24名,低于排名12的重庆和排名15的北京,在上榜的中国城市里排名第7。在某种程度上说,该归因于这座城市在交通上的动足脑筋和科学管理水平。那些花样经多多、开车都得抖机灵的单行道、可变车道、越分越细的信号灯控制,足以让粗枝大叶的外地司机懵圈。早早开始的汽车牌号拍卖和外牌限行,顶着“世界上最贵小铁皮”和“排外”的重重舆论压力,走到今天,压力物议依旧大,却也不能不叫人敬佩上海的管理眼光和思维。
虽然高峰时间快速路的外牌限行时间延长,但上海中心城区路上的外牌车、无牌车显然还在增多。昨天有消息说,本月预计有超过14万人参与那近1万张的车牌竞拍。
几天前,在通往延安路隧道的车道上,实线变道挤进的一辆车尾部标语居然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他的正前方头上,其实已有可实时公布违法车辆牌号的装置,只是不知为何,悬而未行,滚动公布的时候并不多,以为“狼来了”而收敛一歇的司机们又“老鬼”起来,肆行依旧。
一个法治社会,一座超大城市,立法执法,权力者带头守法,以制度管人,是首义;每个人在求一己私利私权最大化最强硬的同时,也应明了维护公共空间秩序、完整的重要性,从知识或精英阶层起,自觉行为,也不可缺。有钱任性或无产无赖,都不得在公共领域里被张扬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