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相投的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关联,他们的思想与记忆、知识与情感,自我成长,在相互了解中彼此吸引。这其中,所有因书而生的劫与缘,都是妙不可言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从微信上看到慈怀读书会,先是徜徉于每天雷打不动推送的几篇美文欣赏中,终于我参加了慈怀读书会组织的线下活动。
很敬佩于陈老师、陶姐等慈怀的发起者,在每个周二晚,风雨无阻地组织开展读书活动。这里的每一个人,读书完全出于爱好,并不需要追求巴塔耶所指出的“有用性”,而是想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他们一起读书、谈论书,并进行兼顾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探讨的对象,既有从民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有古典文学的学习,从《论语》到《道德经》……他们谈论人生,探讨人性,包括勇气、信仰、孤独,以及感恩等多个话题,从异想天开到精神探讨,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想法。
有一次,谈论的话题人物是商鞅。整整两个半小时,围绕着商君,大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驰骋万里,谈古论今,在“思无邪”中任由思想飞翔!探讨内容也已经超越了战国商鞅,从商鞅变法谈到了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从晚清的戊戌变法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治国的方略谈到公司的管理,也从商鞅的雄韬伟略、秦孝公的英雄主义谈到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必须放在历史真实的氛围当中客观地进行人格分析。而我,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
还有一次,我从台后走到了台前,讲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整整一个月,我一头扎进了韩非子的世界,仿佛穿越到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国时期。先是查找资料、再是确定内容、制作PPT……最终,我在震旦大厦17楼与很多书友分享了韩非子,了解他不仅体现在治国之道上,也体现在他对人自身的修养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现代人依然有启发意义的深刻智慧。当我离开震旦大厦时,美丽的夜上海霓虹闪烁、流光溢彩,而我的内心满足、充实,并依然亢奋。我想,即使走出了建筑外在的围墙,慈怀带给我的心灵的收获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和岁月中。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读书,更需要的是分享的快乐和自由独立的思考精神。
威尔·施瓦尔贝在《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书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我:或许我们的生活里,一直都有一个读书会。是的,阅读需要分享,当人和人在一起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时,那种快乐的人生体验才是阅读的真谛。
或许,在平日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我们的生活需要一杯茶,既可解渴,又可养心!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读书这么一杯茶,浓香犹在,回味无穷,共同与书相伴、与文字厮守、让思想碰撞生活,让我的精神不断丰盈。
不由得想起了刘若英的歌: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十日谈
读书会里有故事
读书会,一办六年,怎么“坚持”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