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陷入一团迷雾中
不但如此,就在彭德怀与金日成会面的前一天,美军空降兵第187团1000多人在平壤以北的肃川、顺川地区实施空降,麦克阿瑟称此举目的是要包围从平壤向北撤退的朝鲜士兵和官员。“所以那些敌人就肆无忌惮地如入无人之地,甚至以整连的兵力分头沿着公路向鸭绿江边前进”。
更让他们不安的是,跟随他们的电台也一时失去联系。原来,当刘祥驾驶的嘎斯车与朴宪永乘坐的华沙车会合以后,两辆小车加快速度,装有电台的卡车渐渐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虽然杨凤安之前叮嘱卡车司机,无论如何要跟紧,但是他们还是掉队了。而金日成也没有带电台。杨凤安突然意识到,眼下,彭德怀的安全都成了一个问题。“这也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此时的彭德怀上不通中央,下不联部队,急得在屋里踱来踱去。下午,他索性跑到房后小山头上去瞭望,希望能发现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可是看见的仍是背着各式包裹、沿着山路向北逃难的人群。彭德怀回到屋里,气呼呼地坐在土炕上说:“我现在真正成了光杆司令了!”
此时时刻,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手下只有四个兵:司机刘祥、参谋杨凤安和两个警卫郭洪光、黄有焕。“彭总根本没带武器,我们连个手榴弹都没有,只有两个警卫员,两把破驳壳枪,让敌人发现了毫无办法。”杨凤安至今想起来还是一阵后怕。事实上,韩国第六师主力已经占领熙川,正向温井冒进,其中一个团已经绕到我们的后方。曾经有人评论,彭德怀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排头兵,实不为过。所幸朝鲜多是狭窄的山地山路,公路没有几条,美军机械部队主要沿着公路进入,一时也很难发现隐蔽在山谷里的对手。
黄昏时分,载有电台的卡车终于出现了。杨凤安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跟丢了小汽车,后来走到南边去了。“他们发现(朝鲜)老百姓往这边跑,敌人已经往这边来了,他们见势不对,扭头又往北来”。通讯处长崔伦安好电台后,彭德怀异常高兴,立即向毛泽东、高岗和邓华发了第一封电报。
电报发走之后,还是等待。“我那个时候也很着急,我没事就跑到沟口那儿,朝我们部队来的方向看。”这几乎是杨凤安平生最难熬的几十个小时。10月23日,炮声由远及近,成群的美机低空掠过。大洞的志愿军指挥所仍然只有寥寥数人,另外有朝鲜代表朴一禹带来的一个十多人的人民军警卫班。
“23日黄昏,路口出现了咱们志愿军的服装。我看到以后,赶快告诉他们:彭老总就在沟里边。”杨凤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带着他们去见彭德怀。来的人是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一八师的师长邓岳和政委张玉华。他们带着1.3万多人已到达沟口。因为当时规定军、师电台不准开机,“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既无上级指示,又无友军通报”,所以他们也陷入一团迷雾中。邓岳和张玉华于是乘吉普车朝山沟内几间茅草屋开进,不想意外地找到了彭德怀。
“彭老总见到他们,也是非常高兴呀,还亲自给他们倒水喝。”邓岳告诉彭老总,这里很危险,彭德怀爽朗地说:“你们来了,我还危险什么!”细心的杨凤安注意到,这是彭总过江来第一次这样轻松。
“在新安州到元山以北有一道大山,毛主席在国内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在那个地方组织防御,敌人来了先打一些小的歼灭战;等我们军队改善装备、有了经验以后,再夺取平壤。”杨凤安回忆。可是彭德怀与金日成会面后才知道,敌人实际上早越过这道防线了。
所以彭德怀马上改变了作战方针。“他部署部队到温井这个地方隐蔽起来,敌人过去不管它,敌人后边来了以后你把它截住,所以第一次战役,实际上敌人稀里糊涂地就被我们打败了。”所以第一次战役实际上是打了一次伏击性的遭遇战。在此之前,彭德怀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部队的番号、指挥官姓名、部队部署等一切信息高度保密。“部队夜间行军,白天停下,所以敌人根本没发现我们20万军队。结果一开打,他们就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说是‘兵从天降’,赶快收缩,我们就边追边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