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众人议论:李茗沁输了
李茗沁和太平同时抬手指向一件青花人物罐子:25号!克拉克娜在旁叫道,好,英雄所见略同!说着鼓起掌来,众人也跟着鼓掌。克拉克娜继续说,架上的唐宋瓷器也不错,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很典型,但相比较,这件青花瓷更突出,正面图案为三个老人围着酒缸喝酒,画工十分精细传神。
公证人打开记录本,向大家公布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为25号藏品。他接着宣布第二个回合,请两位写出瓷器年代,底款是什么,是不是本朝款,大致什么价位?限五分钟完成答题。
五分钟过去,克拉克娜从他们手中接过纸片,交给公证人。公证人看后,一改呆板状,满脸神采飞扬。此件瓷器是中国明朝崇祯制品,下面没有款,两位答题都正确,估价都是十万欧元。克拉克娜鼓掌道,真是棋逢对手。看客们也跟着鼓掌,纷纷叹道,两位都是高人。有人说,简直像商量好的。大鼻子叫道,我支持太平,太平眼力更了不得。伯伦跟着说,对,我同意,太平是日本人,懂中国瓷器,更不容易。
公证人立即伸手向下压了压,高声道,两个回合,皆不分胜负,现进入最后一个回合,花十分钟时间,请两位写下瓷器上图案有什么寓意,还须讲解一下。
十分钟后,双方纸条递上。公证人先念了一下预设答案。然后念了太平递上来的纸条,认为这是一幅中国古代文人“对酒当歌”图,三人悠闲地小聚,品酒论道,悠然自乐。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此方式消磨时间,特别是官场失意时更是如此。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即时局混乱时,须酒事糊涂,来打发时光,因此这成了躲避世事混乱的一种方式。公证人停顿片刻说,这个答案与预设答案完全相同。很多人热烈地鼓掌。太平转向众人,鞠躬致意。由于他西装革履,又一本正经模样,众人笑了。
伯伦大声说,太平说得完全正确,这是很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处世方式,与我们古代文人的处世方式不同,我们讲究斗争,有血性,通常不会逃避。李茗沁接着说,伯伦先生言之有理,我同意东西方存在差异这一说,但是在知识分子借酒消愁、躲避无道君主这一点上,欧洲人也有啊!伯伦说,你举个例子。李茗沁说,两百年前,德国化学家波特格尔研究出瓷器的生产秘方,但被奥古斯都二世软禁在迈森城堡里,十分痛苦,又无力抗争,只得借酒消愁。
有人说,伯伦是大专家,他的话能一锤定音。有人附和,太平赢了比赛,拿不到全部,得一半已成定局。刚刚主人说过,如果不分胜负,货物平分。
公证人接着念李茗沁的纸条,明显与预设答案不同。公证人还未宣布孰赢孰输,众人立即议论开来,太平赢了!李茗沁输了!
完了完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李茗沁深感失望,这时,徐楣丽发来短信问,伦敦之行,毫无所获,曹泰来只给我看了一些普通的瓷器。现在是不是正在进行比赛?他回复,我可能输了。
公证人没有宣布输赢,把眼光落在克拉克娜身上,等待女主人裁定。克拉克娜站出来轻声道,应该说,到了这个地步,太平已经胜券在握。
看客们又哄了起来,就是嘛,太平应该是胜利者。
克拉克娜摆摆手说,不过,我认为李先生对图案解释很有意思,图中三人象征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听起来似乎有些儿牵强,但我想,他一定自有道理,所以我要问一下李先生,为什么这样解答,给你一个机会说明一下。
太平笑道,这还要什么机会,不是定局了嘛。显然他有点儿着急。伯伦、大鼻子、迪西奥等人道,不要违反规则!林老板站出来反对。
出现转机!李茗沁暗暗一惊,他迅速镇定住自己,清醒一下,看了看众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谢谢主人给我一个机会,也谢谢各位耐心听我讲解。原先那个答案没错,这种画面通常这样理解,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此画传达的信息,似乎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从图案中三个人的服饰来获取信息,还有为什么人物表情是皱着眉头?我并不是非要寻找什么信息,而这是明摆着,不去注意,就是一种忽略。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喜欢相聚,喜欢对酒当歌,喜欢借酒消愁,这是一个汉人传统,但里面为什么会有一个佛教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