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时偶然看到,一向以“预言”著称的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在《游牧人》这本书里做过一个预言——“游牧生活”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会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在他眼里,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的物品其实挺适合游牧生活的,比如手机、便携式电脑、随身听、方便食品等。只不过他所说的“游牧”,不是那种逐水草而迁徙的迁居生活,而是意味着便携、快捷,也就是所谓的快餐文化和快节奏生活。
按道理来讲,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店营造和迎合的正是阿塔利所说的“游牧生活”,即快餐文化。可吊诡的是,本来麦当劳、肯德基是为了方便快节奏生活而生的,谁知到了中国,却成了享受生活的佳处,家人聚餐、情侣叙情、生日聚会这种慢功夫的事情也搬到了这里,而且人们还津津乐道,甚至成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快餐、快节奏的本意似乎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国外的东西,有不少到了中国就发生了巨大改变。按《格调》的作者福塞尔的论述,保龄球在美国只是贫民阶层才热衷的游戏,中产群体是不会染指的。可在中国很多地方,保龄球却被白领、中产们看作一种时尚运动。在我国北方,说一个东西长“转瓜”了,就是指它变了形走了样。翻译成对应的书面语,大概就是“南橘北枳”的意思。
据说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觉得死在医院是一种“现代性的弊端”,认为人更应该死在家里,因为家是大多数人觉得最舒服的地方,可以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他们觉得死在医院是一种挺残忍的事情,因为病人在医院里得到的不是临终关怀,而是不断的检查、诊断、治疗,用很多人工的方法、手段去延长生命,恰恰给濒死者造成诸多痛苦。
不过,对于很多看不起病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种“后现代诉求”多少有点矫情,我们想在医院延长生命还没钱呢。学者李昌平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沉重地写到,许多乡村农民看不起病用不起药。他的奶奶去世的时候,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不是死在医院里,而是死在家里。很显然,在李昌平看来,他们临终前理应在医院接受现代化的治疗。
如果死在医院是一种现代的残忍,那么像李昌平笔下的农民那样死在家里,就是一种后现代的幸福吗?恐怕稍有良知和人文情怀的人,都不会觉得穷人缺医少药地死在家里,是对死在医院这种“现代性弊病”的一种超越。
都是死在家里,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权利和人文关怀,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时代疮疤;同是死在医院,有的人觉得是一种现代的残忍,有的人却觉得是一种发展的成果。你之甘露,我之砒霜,有时候现实就是那么吊诡。其实有些事物就是这样,换个地方就换了副脾气。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晏子说得精辟——“水土异也”。
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实在不应该疏离普通群众生长的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