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收藏上海石化历史的人
金洪远 吴阳生
作者在整理收藏
石化新闻摄影师史云摄制的黑白照片
第一件藏品:介绍信
▲ 油印简报
全套《创作交流》
  金洪远 撰写

  吴阳生 口述

  时下,各类艺术品收藏方兴未艾。不少人钟情于古瓷、字画、旧家具、珠宝、古钱币乃至各色磁卡的收藏。而我,四十年来,孜孜不倦收集着“上海石化”的厂史资料……

  老同志对号入座

  2014年8月16日,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这天,位于金山区北随塘河路的25号,闹猛得不得了。众多的老同事、老邻居、老朋友,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到我的“石化厂史展览馆”来参观。共十个展示台,集中展示了上海石化从一期工程建设到六期建设不同寻常的历程。16大主题,32个专题实物史料,将100多平方米的展馆陈设得满满当当。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年第一批参加金山工程建设的老石化建设者的到来。   

  这天下午三时,馆里来了数十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他们大多年岁已高,有的还撑着拐杖。我打开了展厅内的所有的照明,正想为他们讲解,却发现他们已取出老花眼镜,在展台一期工程建设的照片里寻找“各自的目标”了。我哑然失笑,是呀,他们本是这些历史的当事人,许多还是领导呢,哪需要我多费口舌!

  不多会儿,他们大多都“对号入座”。唯有一位1972年就参加工程建设的老干部任惠生,因出门急,忘了带老花眼镜,当其他人都已经找到“当年的自己”时,他在旁边干着急。有人赶紧借给他一副老花镜,指着一张照片说:“你看老任,年青时多英俊,白面书生一个啊!”

  我见一位撑拐杖的老同志倚在展台边,马上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老同志却不肯坐,一手撑着拐杖一手拉着我的手说:“阳生啊,你还年轻,希望你把这件事做下去。”我连声应道:“好的,一定,一定!”老同志开心地笑了:“我今年86岁了,想不到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能在这里回味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啊!”一旁的几位老前辈频频点头,轮流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一封介绍信开端

  不少参观过“石化厂史展览馆”的人都说我是“有心人”,说起来,我的“有心”是从一封介绍信开始的。

  1973年,我刚到上海石化不久就奉命赴外地培训,行前到工地指挥部开“调换粮票”的介绍信。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会纳闷:出差到外地培训,还要开介绍信“调换粮票”吗?那可是真的,不信问问你们的父辈。当时是“计划时期”,不但吃粮要粮票,购买其他副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证的。去外地出差,就需要将上海本地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否则,倒了外地,你有钱也买不到饭吃。

  当我从外地出差回来,这张介绍信就被我收藏起来。世界上许多事情,开端都是很不起眼的,我也想不到,就是这张薄薄的介绍信,开启了我收藏上海石化的宏伟厂史!虽然想不到后来会收藏到这么大的规模,但收藏这张介绍信我却是“有心”的。为什么?因为金山工程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准,为解决当时八亿人民的穿衣问题建设的大型工程,是共和国历史上率先大规模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装置的特大型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而金山工程的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3年多时间就在这片盐碱地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必将会在中国现代工业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凭着直观朴素的感觉,我觉得这张介绍信我得好好保存,起码它见证了我这个小小螺丝钉参与了这个宏大工程,若干年后,可以引以自豪!

  漫卷简报喜欲狂

  作为上海石化厂的一个普通员工,我的收藏之路走得不易。

  1989年的春天,是上海石化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万众瞩目的30万吨乙烯工程处于最困难时期。流动资金短缺,账面上只剩下7000元,工地停工待料。眼看工程因资金困难面临夭折的危险,成千上万的石化职工积极购买爱厂储蓄债券。

  当时我在销供部工作。有一天上班,发现厂区大门旁黑板上贴着的三期工程建设债券的样张被海风吹得有些松动了。我马上到办公室取来粘胶纸将债券的四只角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是面额分别为5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的债券。在粘债券的当儿,我突然眼前一亮,这上海石化三期建设债券不就是石化人不花国家一分钱,一心把乙烯工程搞上去的有力佐证吗?可不能漏了这宝贝,必须把它收藏起来!

  为了这几张宝贝,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多看上几眼,生怕这几张宝贝被误以为是有价债券而遭到窃贼光顾。于是,我特地在黑板上写了“债券样张”四个大字作为“友情提醒”。一连几个休息天,我都骑着自行车来看厂区看望它们。厂里门卫寻我开心:“侬又不值班,星期天来查我岗哦?”其实,伊不晓得,我最怕这债券样张被人剥了去,那我就前功尽弃了。

  爱厂储蓄债券活动结束后,我小心翼翼用身板挡住吹来的海风,轻轻地将粘胶纸揭开,又轻轻地将它们夹进携带的工作手册里。回到家里,我小心翼翼地将5张债券插进玻璃纸封套里,给它们穿上漂亮的水晶衣服。妻子在一旁看了一声叹气:“老吴啊,如果侬帮我做家务事这么有心就好了。”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采用“人盯人”战术和“死乞白赖”的方法,收集了成千上万有关上海石化的厂史资料,但建厂初期围海造田的资料却只有寥寥数份。建厂初期,在金山工程指挥部的指挥下,当时金山县、浙江平湖县14个公社、5万多民工战风斗雨,仅用了短短的32天时间,胜利完成了全长8.4公里,底宽41.4米、顶宽11米、标高9.2米,总土方量达120万立方米的大堤,为围海建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金山工程建设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而这其中战天斗海、风风雨雨的真实记录,都浓缩在各公社的油印战地简报里。

  但收集简报谈何容易!各公社和我们石化厂不是一个单位,何况时隔多年,这些油印简报早就散失殆尽。但我不死心,利用每个厂休日在地区六个废品站翻扒不已。有一次,邻居罗先生报信:位于石化八村的废品回收站今天中午收到了几麻袋好像建厂初期的资料。闻此讯,我精神一抖,午饭也顾不上吃,骑上自行车就直奔而去。真是天助我也!当我逐一打开麻袋,就在第二只麻袋里发现了一叠油印战地简报,细细一数,竟有176期。古人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我是“漫卷油印简报喜欲狂”!回收站的职工看不懂了,讲:“这些过时货有啥用场?”我轻轻一笑,付了钱就把这一叠宝贝放在车兜里喜滋滋地带回了家。

  他哪里知道,金山工程中围海造堤是建设上海石化的第一仗,5万多民工兄弟战天斗海,少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电视连续剧缺了一个精彩的开头啊。他更加不晓得,有了这176份简报,再加上我早已收入囊中的几十张围海造堤的照片,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组合!

  精诚所至金石开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是上海石化文学创作最红火的阶段。工余之暇,许多喜欢舞文弄墨的职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结在一篇篇散文随笔和小说里,这就有了由当时石化工人文化宫主办的《创作交流》。

  我晓得,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作交流》也是厂史资料不可或缺的一角。为了收齐由上海石化文学创作组1982年编印的《创作交流》,我和《创作交流》的编辑李诗人搭上了关系,先后觅到了26本《创作交流》。但惊喜之余,发现少了创刊号和第三期,这让我耿耿于怀。当年主编该油印刊物的是夏智定先生。据夏先生的好友通风报信,已是香港作家的夏智定手头有一套完整的《创作交流》,按照行话说已是“孤本”。

  当时在香港《大公报》做编辑的夏先生,每年夏天要到石化十二村旧居小住一段时期,我就去他工作过的编辑室打探夏先生的“动向”。和他过从甚密的同事不解地问我:“老吴,这两本《创作交流》对你有这么重要吗?”这一问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1982年创刊的《创作交流》一共出了28期,26期我已集齐,就少了创刊号和第三期,这个心结实在难解啊!

  其实我托朋友跟夏智定先生谈过,反馈的信息是:“这套东西只有这么一套,如果有第二套,我一定给小吴。”唉!我想也是,哪能夺人所爱呀!

  我已差不多断了念想,可夏先生也许是被我的痴情和执着打动了,在一次金山石化文友聚会时,老夏喝了点小酒,谈兴颇健。突然,他指着我说:“搞创作的人一定要有韧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像吴阳生那样盯牢我不放的那股劲!”他还说:“这套《创作交流》在别人看来一钱不值,不屑一顾,但吴阳生把它当宝贝,交给他保管,我一百个放心!”当时我激动得差点要跳起来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

  第二天,我应约到老夏石化十二村寓所,捧回了这完整的一套《创作交流》。那个开心啊,我是一路哼着“纤夫的爱”这首歌回家的,“我俩的情我俩的爱,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一份真挚的嘱托

  在我收集成千上万的厂史资料中,最珍贵的要数已故上海石化新闻摄影师史云老师多年来摄制的600多张黑白照片。这是他病重期间,在病床上亲口托我保管的。这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对我的深情嘱托,虽然时光流逝了20多年,那情那景恍如还在眼前。

  记得那年得知史云老师病重,我匆匆赶往总厂医院探望。躺在重症病房里的史老师,正在吊点滴,看到我,他艰难地点了点头,示意我坐在他旁边。病重的他,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人整整消瘦了一圈,他可曾经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啊!为了反映石化建设者的风采,在火热的建设工地、在高耸的炼塔、在长长的输油管线,在蜿蜒数十里的油码头……处处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他是上海石化对外宣传,为中央和沪上主流媒体提供新闻照片最多的老新闻工作者。那天史老师轻轻地拍拍我的手说:“小吴,我整理的这两本像册送给你收藏,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

  当我从床边柜捧起那厚厚两大本相册,看到史老师黯淡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他指着翻开的相册告诉我,这一幅刊登在人民画报,那一幅刊登在解放军画报,还有这一组照片被沪上几家主流媒体转载。我知道,他把对上海石化这块热土全部的爱和情全都留在了这600多张照片上,把他心中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和史老师挥泪道别,走出病房,我的眼泪仍止不住地流!

  多年来,我的收藏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妻子就算一个。本来还算宽敞的两居室,被我收罗来的宝贝挤得满满当当,还扩展到阳台上。妻子半开玩笑地讲:“介许多年侬没有赚一分钱回来,却觅来一房间破烂。”某公司的老总孙先生,将自己原本租来准备投资用的房间,无偿借给我当展馆使用。一家婚庆公司免费资助了保存史料的镜框。我感恩,没有许多人积极伸出援手,没有众人及时的通风报信,我的厂史收藏不会形成今天的规模。我想改一句歌词:“军功章里有你一大半功劳”而不是“一半”!

  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先生对我的收藏给予了鼓励和肯定。他说,用个人的集藏来反映一个大企业的文明发展史,这在上海没有。如果真正搞出来,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平时一份信函、一期杂志、一张照片、一件实物、一叠油印的战报并不起眼,但一旦成了系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整体的价值必定凸现出来。反映一个大企业的艰苦创业史、科技进步史、文明发展史,就如一颗珍珠并不绚烂,但一串五光十色的珍珠就显珍贵了。用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来展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这本身也是社会文明成果的体现。

  上海石化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这方土地,敬重在这方土地创造历史和奇迹的人们。我还有一个心愿:在上海石化50周年厂庆时,用更多的藏品筹办一个上海石化大全展,来展示上海石化不平凡的过去和今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国际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教育风采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教育专版
   第A09版:新民俱乐部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风云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一个收藏上海石化历史的人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一个收藏上海石化历史的人 2015-05-03 2 2015年05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