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实验学校高一
2月13日,逼近春节,作为包玉刚实验学校辩论队的成员,我们度过了一个“波士顿不眠夜”。次日,我们面临着哈佛国际高中辩论邀请赛中的第一轮比赛,一共有330余队参加,而第二轮淘汰赛只有32席。
由于抽签之后才能知道我们位于“正方”还是“反方”,因此我们必须同时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做准备。这个任务极具挑战性。正如我校吴子健校长所说,辩论是“思想的碰撞”,对选手的知识面、反应、言辞,甚至心理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辩手们的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生活在中间的灰色地域,必须学会以不批判、不苛刻的眼光审视所有讯息。
比赛当日,在“观大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有助于消除贫困”的辩题中,我们抽中了正方。开场,我方引用世界银行资料将“贫困”定义为“每天可支配收入低于1.25美元”,引用柯林斯辞典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上世纪80年代所萌发的国际一体市场”。在提问环节中,用“欧盟政策与资金所支持的发展计划,占发展中国家人均生产总值的88%”及“世界贫困率已经由1.4亿减少过半”两组重要资料支持了主要的第一论点。
开局大捷。接下来的整轮赛事,我们连续面对了包括来自拉丁美洲以及美国本土在内的各地辩手。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说,“要准备赢,也要准备输,没有输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有赢的希望。”我们准备好了赢,也必须学会“输”。淘汰赛阶段,我们未能杀入最后两强,以季军在这一国际高中辩论级别最高的赛事中收官。
但学习着“输”的我们所得甚丰:中文辩论中,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是体现辩手能力的重要部分,能够引用文学名著是加分点,提问环节也更注重逻辑的缜密和碰撞。但是,英语辩论只能够引用学者、大思想家的学术类著作,以及政府或非政府的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逻辑虽也不可或缺,但企图使用逻辑漏洞成功推翻整个论点绝不可行。
输赢之道,承载在奖杯里,必须用两只手稳稳捧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