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难选择,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却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一个个医学奇迹,也由此而生。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让病人有尊严地活下去”更重要,这是一名医生、一名军人、一名教师对生命的承诺。
让病人看得起病
从医心声:当一名“军医”,源于儿时一个朴素的梦想。父亲是福建南安当地一名很有名望的中医,从小,我就是背着中药汤剂长大的,看着父亲救死扶伤,对医生的职业充满向往。家里离部队驻地不远,解放军叔叔经常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馒头吃,从那时候,看到橄榄绿就觉得很亲切。高考时,我在提前批录取志愿里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路读了下来。
1994年,苏佳灿以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二军大。本科毕业时,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研,师从我国著名的创伤骨科专家张春才,选择了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为了了解更多跨学科知识,他主动联系了同济大学,每周骑车4个来回,从长海医院到同济大学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2004年,苏佳灿博士毕业前,由他撰写的国内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诞生了,用类似于今天3D打印的技术,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
“从临床骨科创伤力学到材料学,从纳米材料到现在的3D打印技术,他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些前沿方向。”和苏佳灿同事多年的医生王志伟说。穿上白大褂踏上一线岗位后,苏佳灿渐渐不满足于自己的发现——开发数字模型用的计算机软件是国外开发的,平时所使用的骨科器械和耗材都是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患者负担非常重。以往遇到骨缺损的情况,往往只能从病人身上自取,能否研制出“中国制造”的生物植骨材料,让更多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苏佳灿又开始了长途奔袭,这次,路途更远,每周从医院所在的东北角,斜穿至位于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探究材料领域奥秘。
经历6年努力,苏佳灿带领科研团队负责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项目入选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上周,首届国际创伤与生物材料转化医学高峰论坛在二军大召开,作为大会主席,苏佳灿向世界各地的同行透露,生物植骨领域“中国制造”并非梦想。
让生命更有尊严
从医心声:15年前,我奶奶在90岁高龄时摔了一跤。当时家人决定给奶奶保守治疗,但是,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之后,奶奶就去世了。当时,我就想,我有没有能力,可以让像奶奶这样的老年人,重新拥有生的希望?
对苏佳灿的采访,是夹在他当天的四台手术中完成的。其中一台手术的对象是一名80岁的髋部骨折病人。由于年事已高,好几家医院都不愿收治。在征得4名子女同意后,苏佳灿决定试一试。
“每个星期我都要接到一二十个高龄骨折的病例,其中很大比例是髋部骨折。不仅病人长期卧床没有生命质量可言,且容易引起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致命的并发症。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也因长期护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病人的愁容,激发了苏佳灿挑战不可能的勇气。
为百岁老人成功手术的故事,如今成了前来找“苏医生”看病的患者们中流传的奇迹。去年,105岁的罗阿婆不慎摔跤,被确诊为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10日后,身体情况每况愈下。苏佳灿接诊后,决定采用微创技术为罗阿婆开刀,仅半小时就完成手术,创口只有几厘米。术后一周,罗阿婆在家人惊喜的目光中,下地走路了,人也一点点精神起来。
如今,不少病愈的患者每年都会来看望重新帮助他们站起来的苏医生。宝钢工人小顾就是其中一位。紧邻长海医院有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和最大的造船厂,每年都有许多工人被重物砸伤,有些不得不被截肢。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呢?苏佳灿联合烧伤科,制定了一套周密有效的诊疗体系,对于毁损伤患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小顾在清点库房钢锭时,钢锭滑落,右小腿以下被砸得稀烂。“截肢只要半个小时,对于医生非常简单,但病人这一生,就将从此改变。”小顾只有31岁,妻子也刚刚怀孕,苏佳灿决定,尽最大可能为小顾保全肢体。经过半年的努力,小顾的腿保住了,不仅不需要安装假肢,而且能够自由行走。
“小顾每次来看我,都要特意走上几圈给我看,病人的笑容,让我充满了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任何荣誉和金钱都没有办法比拟的。”苏佳灿说。
让年轻人爱上白大褂
从医心声:我是军医大学研究生导师,平时要给大学生上大课,在医院要带自己的研究生。教书育人,在医科大学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临床医生的接班人。否则,未来谁为我们看病呢?每次我在家里准备好课件,读小学的儿子总是吵着要做第一个听众。我和妻子都是医生,看到孩子也对医学感兴趣,我们也很开心。
一身橄榄绿、一袭白大褂,给予了苏佳灿医生、军人、专家、教师等多个身份。他的课堂生动朴实,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比赛一等奖,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个一等奖。
“没有架子,像兄长,但遇到问题非常严谨、严格。”这是学生曹烈虎对苏老师的印象。一次,有家属抱怨,患者在做完牵引后反而更疼了。小曹有点不耐烦地回答,“腿上打完牵引后能不疼吗,这很正常”,恰巧被路过的苏佳灿听到。他仔细询问患者,详细查看了牵引的位置,再调整了牵引弓的力线后,疼痛立刻消失了。他把小曹叫到办公室,严肃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又把骨牵引五大要素讲解一番。“不要以为天天做的简单事情,就可以麻痹大意,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小曹说,从那次起,这句话时刻在他耳边响起。小曹觉得自己很幸运,别人都说,读研究生可能会碰到“影子导师”,很久碰不上面。但是,每个周六,苏佳灿都会组织研究生开例会,并邀请科室相关教授参与讨论,每周安排一位学生,汇报科研相关最新进展,交流心得,启迪思路。
苏佳灿坦言,紧张的医患关系,确实让医科大学面临着生源的忧虑,好学生不愿意从医,有的专业不乏从别的专业被调剂的学生。每当年轻学子对未来产生迷茫,他总是叮嘱他们,“要一直记住,你和病人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你们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疾病。”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