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句大实话。人生在世,谁能没有点过失?过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从出生到长大,就是在不断纠正过失中长大成人的。当然,进入社会以后,情况就更复杂了。当今社会既繁荣昌盛,五花八门;同时又良莠并存,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驶正人生的航船,不出差错,是每个人面临的严峻考验。
过失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动机不纯,私心作祟,在处理事务中,禁不起外界的诱惑,有的见利忘义,捞取不义之财;有的以权谋私,等等,以致失足。另一种是,主观上还是想把工作做好的,或则是粗心大意,缺乏经验;或则是官僚主义作风,不深入实际,瞎指挥,造成过失。
以上两种过失,性质不同。前一种过失不能原谅,应当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后一种过失,则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引导他们从过失中吸取教训,纠正缺点或错误,今后不再在同一个问题上摔第二次、第三次跤。思想作风问题,常常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要彻底改过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有一定的耐心,不可操之过急。有些过失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给以适当内部处分也是可以的,但基本精神还是教育。
对过失要作具体分析,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一棍子打死。比如“言”与“行”,就要区别开来。有的只是口无遮拦,说了些错话,或者写了些不正确的文章。对这类过失,就宜着眼于教育,只消进行些批评教育就可以了。
至于“行”的过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仅说过错话,还干错事,胡作非为,甚至打砸抢,造成不同程度的物质损失,那就得动用纪律与法律的武器了。
说到“言”的过失,情况就比较复杂。人与禽兽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能劳动,要说话。他说的话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不完全错误的,也有许多是无关紧要的废话。对“言”的过失,总的精神似乎应当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要抓住几句错话,就无限上纲,把人整垮。
“言”的过失所以比较复杂,还因为“言”在不少情况下,正确与错误的界定不容易分清。有时候,有人说了些不同意见,被斥为错话,受到批评甚至处分。但实践证明,这些人的话是正确的,真理在少数人这边。因此,对待“言”的过失,务必要有民主作风。尤其是对少数人的不同意见,要正面反面的话都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革命家陈云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都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他又说:“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陈云文选》二卷)
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对待“言”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