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养人、举善发家。这些小时候长辈告诫的话,当时是不知就里的。最多知道,那是大人让我们从小做个好人而已。至于善与德,是否真能养人或发家,不懂,也不信。
最近,去了一个已有二三百年的村落,走街穿巷,见了很多古屋老宅。凡有着几进深宅的大院,都曾号堂,而堂名,则多用善或德字,再在这两字前加一字形容,表达堂主的意愿,如盛德堂、积善堂、恒德堂、峻德堂、资善堂。一个村庄,竟有十几家自称为堂的大户人家,并且,这样的大户人家多以善、德自勉、自立,视善、德为家之风范、行之规则。这让我在这样的门户前,伫立良久;也让我行走在高墙深巷时,不时自问:善与德,究竟与这些大户人家的发达有何关系?行善扬德,会给这个村庄的风气带来什么?
见一户并非深宅的人家门开着,客厅有一长者端坐,便问安:“大爷,气色真好!高寿啊?”
长者一听乐了:“九十啦!”应声朗朗。
“村里大户人家真不少,为啥都起名善、德呢?”
“这是好字,不行善德,哪能发得了家!家要有家风,行得正,才走得远。”
九十老人,见识了社会上太多极恶败落的现象,对村里人家的行知发迹更是了如指掌,这话,发自他的见识,也显现他的人生归纳。
“这些大宅,无人住了,外迁啦?”
“这些后代,都出息了,早离家了。这堂屋,成你们参观的地方了。”
“又善又德,村里风气好着呢?”
“还行,不大见干坏事的。积善德,心大,这村里长寿人多,我不算大的。”
“你气色这么好,一定活过百岁!”
老人更乐了。
村里的街巷,少有人过往,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成看家的。在一个巷口,见有一杂货店,正打算打烊,一个老人仰头想拉卷闸门。
“大爷,关门啦?”
“孙子回家,我早点回。”老人回转头,应我。
“你老还开店,真硬朗啊!”
“不行了,93了,腿都弯了,不过,力气还有。”
“四世同堂了吧?”
老人笑眯眼了:“是啊,全家40多口人了。”
“村里对老人照应还好?”
“好的。村里人待人和善,我们是文化村,上了国家的。”老人一声高腔,哪里有静如止水的疲沓老态?
我想起,村口一块牌子,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说上了国家的,是指认定名村的是两个国家部门。
老伴催他快走。我一直看这俩老驼着背,静静地走入街巷深处,我的眼睛里满是羡慕和感动。
历史文化名村,不是因为有几幢院墙斑驳的古宅,更是因为善与德在这个村落里百年不散,它已经成为这个古村传统里的精与魂。有善心,扬德行,一个村庄就会代代发达、人乐寿长。可见,善与德是我们民族延续的精神基因。无论一堂,一村,还是一国,善德张,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