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 不限一门一派
师徒传承原来是曲艺界的传统,在上海滑稽界,最为典型的当数姚慕双、周伯春两位滑稽大家和他们的双字辈学生,数十位双字辈演员各有特色,可以说代表了上海滑稽的一个时代。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滑稽演员拜师收徒的就大大减少了,“师门”的概念变得十分模糊。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告诉记者,他们当时进学馆时就没有拜师,当时的老师也不赞成拜师,认为学生应该博采众长,不应该局限于一门一派。之后上滑的几代滑稽演员都极少拜师。
事实上,沪剧界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当年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沪剧界的旗帜性人物丁是娥不赞成传统的拜师仪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的沪剧演员几乎都不拜师,而沪剧的流派概念也曾一度淡化,各个流派都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一直到前些年,感受到了沪剧流派传承方面存在的危机,沪剧界才再度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拜师活动,现在的青年演员大都有自己的师门,有老师一对一传授,流派在青年演员中也再度“流”了起来。
拜师 双方多担责任
虽然由于滑稽的传承与戏曲流派传承不同,学生学习的并非老师的一招一式,也基本不以“像”老师为目标,所以模糊“师门”的做法并不像戏曲那样会产生明显的流派失传现象,不过滑稽的传承不容乐观却是显而易见的。钱程告诉记者,现在青年演员往往比较浮躁,看的传统滑稽作品少,会的更有限。而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观众对一些传统滑稽难以产生共鸣,这也使得年轻演员传承这些传统段子的热情不高。不过钱程认为,独脚戏和滑稽戏都已被列入非遗名录,应该做好传承工作。他告诉记者,阮继凯这几年已经跟着自己学了不少传统段子,这次上央视的《滑稽京戏》就是相当经典的传统段子。
除了滑稽的传承,拜师对于青年演员来讲,其实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钱程认为,拜师后师徒双方都会多一份责任。阮继凯告诉记者,虽然昨天才举行拜师仪式,但其实自己已经跟钱程老师好几年,很多重要的演出老师都会带着自己一起参加。阮继凯并非个案,事实上上海滑稽界年轻一代中出镜率较高、风头较健的几位年轻笑星大都已正式拜师,曾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上海滑稽界青年演员中已拜师的也占了大部分。
王汝刚告诉记者,这两年将要退休的上海滑稽界一级演员不在少数,滑稽界的传承已是当务之急,但上海滑稽界比较散,且缺乏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规划。王汝刚认为,滑稽界的传帮带应该有一盘棋的意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