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与热,本身的指向也是多元的。既可以指向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也可以指向热门题材和冷门题材,还可以指向热的语种和冷的语种。中国出版人的信息资源过多集中在少数几家权威杂志如《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等,使得仅美国一家就占据引进外文版图书的50%左右,这还不算排名第二的英国。即使像欧洲的德国、法国等文化强国,其比例都不足10%,更不用谈小语种了。
邵敏认为,“世纪文睿”的体量不足以与众多大出版社进行“热”争,因而开辟“冷的出版”,在引进外国作品上,就是坚持“拾遗补缺”的策略。所谓“拾遗”,就是以发现的眼光去“拾”——“捕捉”被市场遗漏的精品,捡拾别人遗漏的珍珠;所谓“补缺”,就是“补”——“开垦”被大家忽略的处女地,弥补重要领域的缺项和开拓稀缺的资源……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当然应该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其中包括优秀的美国文化。但是因此而一窝蜂地追逐“热的出版”,恰恰是伤害了文化的多元性,其中多少优秀杰出的读物因此而被中国读者错过!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