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在听到埃斯普马克宣布这一消息时,“最初一秒不敢相信”,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埃斯普马克先生在颁给我这枚奖章时竟然连声道谢。”他觉得“这是对我们这个职业的最大尊重。”这枚银质奖章一面是1786年创建瑞典学院的古斯塔夫三世的头像,另一面是瑞典学院的格言:“天才与品味”。
埃斯普马克事后在解释瑞典学院奖章类型时说道,通常颁发的奖章都是银质的,多在院士出访国外前获得学院表决通过后,在出访时颁发给所访国的“杰出人士”,一般并不定时定量,有时一年颁出数枚,有时一年一枚也不颁。而瑞典学院的“金牌”只有两类,一类颁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例如莫言,不过奖章的正面是诺贝尔头像;还有一类“金质奖章”似乎更加珍贵——100年来也只有两位艺术家得过,一位是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另一位是《长袜子皮皮》作者阿斯特里德·林格伦,至今非瑞典人还没得过。
邵敏不仅引进了埃斯普马克所著的《失忆的年代》长篇系列、诺奖得主马丁松的《阿尼阿拉号》、著名剧作家努连的现代剧作《一种地狱》,还邀请这些作品的翻译万之,著就了《文学的圣殿——诺贝尔文学奖解读》一书。而万之的夫人、年轻汉学家、瑞典人陈安娜,就是第一位把莫言作品翻译成瑞典语的翻译家。
除了10部瑞典文学作品,邵敏以往编辑的图书也都注重精神启迪,仅原创著作就有脍炙人口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等。邵敏认为,奖章是瑞典学院对“中国出版人在被商业化裹挟的‘热潮’中,对‘冷的出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