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本市黄浦江边的一座老仓库被拆除。有市民向媒体爆料:这是英商班达蛋行旧址,属“不可移动文物”。而拆除房子的区属单位表示,这栋房子建于上世纪初,已摇摇欲坠,几成危房,出于安全考虑将其拆除,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是文物。
英商班达蛋行旧址被拆的调查还在进行中。不管结论怎样,从中可见公众对老建筑保护越来越重视了。与此相比,某些政府部门这方面的意识还有待增强。我不禁想起了另一栋老房子的遭遇。
在海南路吴淞路口有一个很大的工地,经过几年的建设,一栋100多米高的大厦已矗立起来,十分光鲜亮丽。老上海人都知道,海南路10号原来是某区政府。十多年前,我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常出入这里,对这栋房子有着很深的印象。这是一栋很有特色的老建筑,四层楼高,清水红砖,简洁大气,印象最深的是内部二楼有一大圈回廊,西式风格的。解放前这里是国民党空军上海供应司令部,当年还曾有个地下党外围组织“新空军自卫总队”在这里战斗。1949年5月25日,这里升起了上海苏州河以北第一面五星红旗。解放后,这栋建筑便成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后来,区政府迁往新址,这栋楼所在的地块便用于商业开发。几年不见,这里变成了一片废墟,让人扼腕。海南路10号的这栋房子有没有挂过“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之类的牌子,我没有印象了。不过,解放前既然是国民党空军的重要单位,解放后又作为区政府机关使用了几十年,规模不小,房子质量肯定不差。加上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还是上海解放的重要见证人,认定为“历史建筑”肯定无疑,理应加以保护。但是,这栋老房子还是消失了。
想来区政府算的大都是经济账,把发展、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然而,发展经济和文物保护并不矛盾,有时候,有故事的老房子比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更有魅力。
消失的老房子再也回不来了。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座城市文化和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不少地方仍在进行旧区改造,应该怎样对待老房子,值得各方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