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学生会是没什么好感的。还是刚进大学的小学妹时,寝室三人曾被路边招新的怪学长集体忽悠进了组织。还没弄明白是干嘛的呢,就正好碰上了换届选举。一群呆傻如我们的新生被关在一间活动室里当观众,两个候选人轮番诋毁对方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吓得我们主动放弃了投票的权利从此远离学生会。
学生会究竟是什么人,在干什么?
翻翻历史,1902年,中国的第一个学生会由留美学生在旧金山成立,旨在互通音问、研究学术、协助侨民教授汉文;五四时期,书生要救国,那时的学生会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学生们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驱;再后来,随着历史的进程,学生组织在自我管理、连接学校与学生中做出探索……
几年前,曾有教授痛批“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藏污纳垢之地”,引发哗然。象牙塔的现实受到诟病——越来越庞大的学生组织,流于形式者多,选拔不健全,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影响力,功利、官样的不少。
不过,倒不是所有学生组织都流于形式。我曾多次旁听上海交大学生代表与职能部处长的见面会,学生代表们收集到意见代表学生需求,为学生权利考量、争取,就是多次这样的沟通会,促使交大成为第一个给学生寝室安装空调的上海高校。在最近举行的学代会上,“倡导学在交大、弘扬学术精神”的议案被提出,对主要学生干部群体提出了成绩必须达到专业前50%的准入要求。
而最近松江大学城沸沸扬扬的思飞桥封桥事件也发挥了学生组织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桥梁的作用。华政通向文汇路的思飞桥近年成为外来人员进出学校的主要通道,造成多起安全事故,校方欲封桥杜绝隐患。然而封桥堵路有违大学城校际互通的初衷,也造成学生出行不便,双方引发矛盾。在各学生组织网络征集民意、学代表座谈后,隔墙改为限时行人通行。
早在1919年,陶行知曾说:学生自治,必须办到一个地位,使凡参与和旁观的人,都觉得它宝贵,都不得不欣赏它,爱慕它。唯做到这样,存在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