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我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留学。留学生在海外更关怀祖国,每天必读《人民日报》。当得知“上海之春·梁祝”诞生,我为祖国有此新作而骄傲而兴奋并立即写家信给北京寻求乐谱事。正巧,此乐曲总谱在“上海之春”印制发行第一版,我夫人惠玲立即购得并加急寄来莫斯科。“之春”之佳音,让我能在海外指挥全苏广播交响乐团举行我国历史上首次“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将“梁祝”等作品在国际上首演,还录制了永久金色保留带,在演出后第三天又举行了一场向国际广播的音乐会。
我虽没能参加首届“上海之春”,但“之春”之风,却随音乐传遍五洲四海。
第15届“上海之春”是1993 年,我时任上海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我们和香港HNH国际唱片公司合作举行了上海之春“单乐章管弦乐中国作品征集赛”。海内外投稿踊跃,有76部作品参赛。俄罗斯的左贞观,中国的罗忠榕、徐振民以及来自加拿大、上海、海南岛等八部作品获奖,九部作品获鼓励奖。八部获奖作品即由香港HNH国际唱片公司录制CD并全球发行,更提升了此次比赛的国际意义。
当时我仅化缘得六万元,就办了这样一场国际作品征集大赛!国际大赛无宴请、无高酬、不住宾馆、更无红包后门一说。崇德尚艺,节俭兴业,乃当年“之春”历史一景。
第24届“上海之春”于上海大剧院,我有幸听了一场“沈洋独唱”音乐会。全场曲目是黄自、刘半农、刘雪庵、青主、贺绿汀等老一辈中国作曲家的全部中国作品,更令我喜出望外。
这场音乐会作者多,风格各异,其技艺含量的高难度可想而知。
我能出席这场音乐会是缘于前些日子我和沈洋同在大宁剧场欣赏俄罗斯乐团的音乐会,在休息时我俩交谈,他竟然知道我和香港哈曼国际唱片公司合作,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首黄自的交响曲“怀旧”起,录制了中华交响乐系列数十张CD。他还在上音指挥系讲课介绍三十年代的中国交响乐的音乐史,熟知俄籍作曲家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及俄藉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交响曲“北京胡同”,他不仅高度评价此曲还收藏此乐谱等全部资料。可能众人只知沈洋为声乐大师,而不知其如此广博的音乐知识及深厚的艺术修养,从而基垫其全面的艺技才能,孵育其独具的天赋,才能别具匠心,游刃有余,才能于细见深、于歌尽韵,才能感人动人。加之他诚厚亲切,朴实大气的台风,尤为可贵!
当晚的钢琴伴奏是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教授。真是音随唱流,音伴唱动,默契配合,细致到位。
我较少出席声乐音乐会,因为我惧怕电声话筒、时装打扮、群舞伴唱、伴奏猛击、舞台上大红大绿。甚至声乐比赛也是“电声、服装加表演”。
但沈洋的独唱音乐会,让我获得了艺术上难有的一次享受,也重温了艺术家深厚底蕴,全面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十日谈
乐享上海之春
从“新人”到“推手”,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