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下降
有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上海高考人数整体呈现回落趋势。2006年11.38万人参加6月高考,2007年是11.04万,2008年考生人数跌破10万,仅9.93万,2013年跌至谷底,仅4.65万人,至去年才小幅回升到了5.2万,而今年又比去年减少了约1000人。这还不包括每年数以百计报名后“爽约”或参加一门考试后就“早退”的缺考者。
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公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050万人之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直到去年才刚刚出现止跌趋稳的苗头。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学龄学生人口的下降。报告分析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导致适龄高中生减少。中国的出生人口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2500万人,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年出生人口约1200万人。也就是说,在2018年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进入最低谷,然后回升趋稳。
留学人数增加
伴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部分省市的高考录取率甚至高达90%以上。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4.33%,较2013年下降近两个百分点。这是全国高考录取率近9年来的首次下降,但是,高校招生难,肯定将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常态。此外,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了45.98万人,创历史新高,2013至2014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首次超过10万人,达到了110550人,比2010至2011年度增加近50%。现在已有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前往留学。因此,《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提示,随着国外高校强有力的竞争,中国高校提高自身质量与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
生源危机凸显
“生源危机,表面是就业问题,实际也是质量危机、特色危机,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研制者指出,大多数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上大学吸引力减弱。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所提供的数据,全国高校2014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至今,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50所,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也有101所。
在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看来,高校应从重视学校的规模发展,转向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在高等教育快速大众化过程中,一批高校急功近利,做大规模而忽视特色,比较典型的是跟风兴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给学生的是一纸没有多大含金量的文凭。近年来,全国已有多所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遭遇了“零投档”,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我国很快就会有一批高校要被“关停并转”。因此,高校应当自觉把高考生源的减少,看作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