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萨金塞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51岁,凭借仅有的4部电影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所向披靡的萨金塞夫,特别看不起商业大片。 “在俄罗斯,文艺片票房不高,不赚钱,所有人都知道。但作为我这样一名导演,如果还要去追求票房,被票房所左右,那么这个市场上就不会有文艺片了,都被商业片占据了。”
拿《变形金刚》举例,萨金塞夫说,这样的商业大片好比标准化的产品,不看就知道电影会朝什么情节去发展,不会有任何惊喜。“我拍一部片子,通常要3到4年,要我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拍一部商业大片赚钱,绝无可能。”他说,拍文艺片的人,目的都很抽象,“不是为了钱或者票房,只为了体现个人的诉求,或者个人对社会的一些理解。”
萨金塞夫回答问题,很爱打比方。
比如记者问他,作为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自己的审美趣味是否会影响最终大奖的归属时,他说:“电影评选不像体育比赛,比别人少几秒钟或者多跑几厘米,就一定能够获胜。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我只能说,评奖过程会以很民主的方式进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7位评委共同的决定。”
拍完第一部电影的时候,萨金塞夫已经39岁了。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从16岁学习表演开始,就一直在等待一位像安东尼奥尼那样伟大的导演来发掘自己,“但我没有等到,OK,我就自己来做一个伟大的导演吧!”
漫长的等待给了萨金塞夫许多生活体验,这对他的导演工作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如今大量的年轻人投身导演事业,他才有了这样的看法:“做导演不能太年轻,年轻人生活经验不够,没犯那么多错误,也没有失去过那么多东西。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谅解的涵义,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视角还不够宽阔。”萨金塞夫认为,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对导演来说至关重要,“这些经验不是你书上读到过的,而是你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所以,一个人年轻不要太急于去当导演,更多的是要做技术层面的积累,比如学习、了解剪辑的工作,了解演员如何工作。”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