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萨金塞夫专访
~~~——萨金塞夫专访
~~~——萨金塞夫专访
~~~——萨金塞夫专访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部电影横扫三大影节
——萨金塞夫专访
张艺
  好导演似乎都有些小怪癖,阿巴斯不愿进电影院,王家卫脸上总长着一副墨镜,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安德烈·萨金塞夫,被公认为当今最具才华的文艺片导演之一,特别看不起商业大片。

  昨日,萨金塞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51岁,凭借仅有的4部电影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所向披靡的萨金塞夫,特别看不起商业大片。 “在俄罗斯,文艺片票房不高,不赚钱,所有人都知道。但作为我这样一名导演,如果还要去追求票房,被票房所左右,那么这个市场上就不会有文艺片了,都被商业片占据了。”

  拿《变形金刚》举例,萨金塞夫说,这样的商业大片好比标准化的产品,不看就知道电影会朝什么情节去发展,不会有任何惊喜。“我拍一部片子,通常要3到4年,要我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拍一部商业大片赚钱,绝无可能。”他说,拍文艺片的人,目的都很抽象,“不是为了钱或者票房,只为了体现个人的诉求,或者个人对社会的一些理解。”

  萨金塞夫回答问题,很爱打比方。

  比如记者问他,作为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自己的审美趣味是否会影响最终大奖的归属时,他说:“电影评选不像体育比赛,比别人少几秒钟或者多跑几厘米,就一定能够获胜。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我只能说,评奖过程会以很民主的方式进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7位评委共同的决定。”

  拍完第一部电影的时候,萨金塞夫已经39岁了。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从16岁学习表演开始,就一直在等待一位像安东尼奥尼那样伟大的导演来发掘自己,“但我没有等到,OK,我就自己来做一个伟大的导演吧!”

  漫长的等待给了萨金塞夫许多生活体验,这对他的导演工作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如今大量的年轻人投身导演事业,他才有了这样的看法:“做导演不能太年轻,年轻人生活经验不够,没犯那么多错误,也没有失去过那么多东西。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谅解的涵义,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视角还不够宽阔。”萨金塞夫认为,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对导演来说至关重要,“这些经验不是你书上读到过的,而是你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所以,一个人年轻不要太急于去当导演,更多的是要做技术层面的积累,比如学习、了解剪辑的工作,了解演员如何工作。”  

  本报记者 张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招聘
   第B10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健康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1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专版
四部电影横扫三大影节
爱电影的上海
“动”需讲故事 “画”要想象力
把“创作热情”找回来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23四部电影横扫三大影节 2015-06-17 2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