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栏目组的同事聚餐之后,某个小年轻吆喝一声“K歌去”,立即就应者云集。走进歌厅,我一眼看到那首《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经不住怂恿,我走上前台引吭高歌,其中一段外语唱词“从Mary到Sunny和Ivory”,也是应对自如。他们什么时候听我说过一句标准的普通话?现在见我唱得比说得好,一个个尖叫不已,掌声此起彼伏。
从此,每个K歌的场合,我都要主动或半推半就地献上这首保留曲目,也许是大家的不断鼓励,增强了我的信心,我的歌越唱越像那么回事了,也许是我的歌越唱越好,大家的掌声越来越热烈了……反正,我只要一开腔,大家必定是掌声、口哨声四起。其实,栏目组的年轻人,个个都有拿手的歌曲,与他们相比,我承认不是有代沟而是有鸿沟,而他们对我这个60后投入最热情的关注,只是因为我在这个栏目组,是一个“带头大哥”的角色。
我心知肚明,掌声无非是“忽悠”,偏偏,自己还是被忽悠得自我感觉良好。不是“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而是“你悄悄蒙上了我的眼睛”。酒醒回味,却觉得有些可怕。在一个二三十人的栏目组里尚且如此,在那些更大的部门或单位呢?如果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自然有更多的人想“悄悄”蒙上他们的“眼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眼睛一旦被熟悉的人、被喜欢的人、被追捧的人蒙上了,那后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一蒙一睁,原则不见了;再蒙再睁,科学不见了;又蒙又睁,法律不见了……
某县领导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能人,只是文化程度不高。身边的工作人员,偏要不间断地恭维她:您今天的讲话很精彩很到位,台下每一个人都听得很带劲。其实她都讲了些什么呢?她一口气就把咱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减少了两千年……她平时还特别喜欢副词滥用:“这件事非常很好嘛,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她的下级当然只有一致认为“非常很好”。直到她退下来,可能才会醒悟,自己有些话有些事“非常很不好”了。
一个更大的领导,写得一手“正宗”的楷书,据说,他在下级日复一日的吹捧抬举之下,一发不可收,所到之处皆即兴挥毫泼墨,当地老百姓戏言:只剩下小巷里的厕所,没他的题字啦。不过,这位早已赋闲在家的老领导,现在应该悟出自己书法的真正价值了:他调离那座城市之后,题字基本已被铲除得一干二净。
如此看来,教育界专家近些年大力倡导的“赏识教育”,也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至少在官场上,赏识很容易培养某些领导盲目的自信,而赏识一旦演变为曲意奉承,更容易将一些本来就缺少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搞得晕头转向,甚至引他们向歧途。其实,人家嘴上说得真真切切,心里清清楚楚:《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里不是还有这么一句唱词吗?——我只是故意在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