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拙文七夕话“爱(愛)”字。爱的传统正体写法很多,列出部分(图一),其中上面旡(既的初文),下面心(图一2)的“爱”,其形源自金文(图二)。旡,是席地而坐用餐之人,吃饱后出于礼仪,并没有对着食器(既的左字根是青铜食器状形),掉头张口打嗝,亦表示不吃了,这里借指在喃喃说话。旡下心是心脏的象形,两形相配,即讲话掏心窝,如此倾吐自然对心爱之人。由于旡是既(旣)的初文,“皀”是食器的状形,故有既、既与心的“爱”(图一4、5)。小篆把“旡”的双腿作合抱状,把心包裹在里面,如纳入“怀中”的心。小篆在旡、心下再加夂(趾),表示腿脚与走路、行为的字根。这样的“愛”(图三),从嘴上说说的献爱心到付诸行动,言行一致了。早已有之的或体简形楷写“爱”(图一6),是依据“愛”的草书字形将正体的“心、夂”连写简化成“友”。言行的意思尚在,但这种人与人交往之间的言与行是否出于真心,就大打折扣了。因为无心“爱”的言行,同样可作虚言假行解读。
旧时有些书家学者也常写此无心简“爱”(亦写另外的繁简异体爱字),不过皆偶尔为之。毕竟有心的此款传统正体“愛”,是诸多爱字中的“标准爱、主流爱”,得到历史认可与青睐,传承了两千年。
而上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运动”,“愛”正式简成无心爱,就太不应该了。若要从“旧爱”中取简化爱,完全可用七画的心夂“爱”(图一1),八画的旡心、心及“爱”(图一2、3)等,都比十画的“爱”更简,且心与夂、旡、及(本义是抓住)配,爱分别是心动行动、真心表白、扣人心弦的真心爱。
需要提出的是,今天被我们在男女关系上铺天盖地用的“爱”字,古时通常指广义的大范围“爱”。表示男女情爱的则不用“爱”,往往用“好(hào)、怜、宠、幸”等字。
行文至此,想到多年前,我写过一组评析日本假名篆刻的文论(刊2004年9月《美与时代》),其中有篇题为《“爱”到天荒地老》,是谈当代日本印坛翘楚石林君以平假名“あい”(爱)直排入印的篆刻作品。在评析了“あい”的线点精彩布置与形质意韵后,我还就此印铸造的“爱”作了爱的畅想:
点线残迹翕然复合,脉络相通,团结互倚,绘就了“爱”的美图。
于是笔者看到了天之间斑驳坚实的古岸(边栏)、疏野挺拔的苍松(直画)、婀娜劲遒的老藤(曲线)、险峻欹肆的残石(长点)。拂去历史的尘封,经过千万年时间的洗礼,万千载风雨的侵蚀,“古岸苍松老藤残石”愈见神采,眼下仿佛正在述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爱”的故事——如此悠悠远长,如此静穆恬澹,如此深沉醇厚,如此缠绵婉约,如此炽烈酣畅,如此大气磅礴,如此惊心动魄。呵!这又是一首铁笔奏出的歌,一首爱到天荒地老的爱之颂歌……
无疑,爱是我们宇宙生命体的精魂,每一个大写的人都应当具备的是:爱伴侣、爱家庭、爱生活、爱事业、爱集体、爱民族、爱祖国、爱和平、爱地球。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挚爱、一种仁爱、一种厚爱、一种真爱、一种博爱、一种大爱。
属借源文字的日本平假名“あい”从汉字草体“安、以”演绎出,已经符号化了,但在艺术家铁笔下况且具有这般强烈震撼力。汉字愛“发出心声,付诸行动”意涵的变现构成,如此美妙“开门”(古玩界用语,即一目了然,没有歧义)。当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正体字“愛”的形、义、理,再谛视与体悟之,就会感受到此“愛”的张力更是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