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提醒小学新生家长:别陷入角色错位误区
~~~专家提醒小学新生家长:别陷入角色错位误区
~~~专家提醒小学新生家长:别陷入角色错位误区
~~~专家提醒小学新生家长:别陷入角色错位误区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又当“直升机”又当“除草机”
专家提醒小学新生家长:别陷入角色错位误区
王蔚 陆梓华
■ 老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家长也别只盯着孩子考试分数 杨建正 摄
  再过十多天就是新学年了,又有一批小朋友要告别幼儿园跨入小学门槛。“我家宝宝要上学了。”这样的甜蜜连日来充斥着朋友圈。“我家宝宝已学过了拼音,会识写几百个汉字,会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了……”这样的骄傲也充盈着家长的心房。不过,各种焦虑、担忧甚至攀比心态,也在相当一部分幼升小家长心中滋长。

  年复一年,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入学季,竟令许许多多小学新生家长心神不宁。让家长们平复焦灼甚至有些过敏的心态,让孩子们在平静和谐的氛围里开始自己的漫长学业生涯,这样的“议题”或许也多少有些无奈。

  不同孩子不同起点

  “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对于这个国人司空见惯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直言这是个伪命题,很反感所谓“起跑线”之说。周教授说,入小学的孩子根本不存在统一的起跑线,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打个比方,有的人住在浦东新区,有的人住在徐汇区,要求大家同时起跑,同时赶到徐家汇集合,这怎么可能?所以,孩子的起点在于其自身,而不是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丈量。

  综观近年来以“中外孩子大比拼”为主题在网络上蹿红的博文、微信,几乎很少涉及考试、分数、作业的,而大多以身体素质、生存能力、坚毅品格、待人接物、创新能力为重要对比指标,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孩子又几乎处于全面落后状态。比如,一篇描述中美孩子差异的文章引来无数点击。其中一段读来颇耐人寻味:“中国的孩子总是被家长问今天考多少分,美国家长是问孩子今天提过什么问题。中国孩子从来不和美国孩子打球,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妈妈还不满意,批评为什么那一个没有进去;美国孩子十个进了一个,美国妈妈拼命鼓掌。中国妈妈说美国妈妈没病吧,孩子那么差,你还给他鼓掌?美国妈妈说那怎么了,进一个球比没进强。结果,充满成就感的是进了一个球的美国孩子,充满失败感的是进了九个球的中国孩子……”对此,周念丽教授认为,中国孩子有自身的长处,不能妄自菲薄,比如,我们孩子的长处可能在阅读、在算术,但在体育素养、社会认知上存在不足,这恰是幼升小起步阶段需要着力弥补的。

  乐学比多学更重要

  眼看孩子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在周念丽教授看来,最怕的就是有些家长忙着充当“除草机”和“直升机”。所谓“除草机”,就是帮孩子把什么困难都扫除干净,希望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都是坦途,没有障碍需要越过,没有困难需要克服。所谓“直升机”,就是当孩子一遇到困难,一碰到挫折,家长就立即全天候地空降到他们身边,帮他们排除万难。“其实,这样的做法都是没有从心理上做好当一个小学新生家长的准备,也没有找到引导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办法。”周教授说。

  在采访中,许多小学新生家长恰如周念丽教授所言,在帮助孩子幼升小衔接方面陷入了误区,甚至发生了角色错位。

  误区一:“抢跑型” 逼着孩子抢跑并誓言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内心都有个攀比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比其他孩子强,考试强、能力强且多才多艺,什么也不落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周念丽说,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要让孩子在入学之初适应犯错、改错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

  误区二:“恐吓型” 这类家长往往是把自身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动辄以“你不听话,等着老师叫你罚站”“再不好好做作业,当心到了学校收骨头”之类的“狠”话吓唬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要么对家长的呵斥麻木了,要么就变得对学习更胆战心惊了。

  误区三:“恶补型” 周念丽说,没必要在幼升小时盲目“进补”,知识不是幼小衔接唯一要储备的内容,要首先让孩子乐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孩子乐观地对待学习,进而喜欢上学校生活。

  家长也要学会成长

  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上海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茅建东发现,孩子长大后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归根溯源,都能从童年找到影子。从幼儿园到学校,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息制度都面临着不小的转变,家长不仅要陪伴孩子顺利转型,自己也要学会成长。

  茅建东强调,家长不要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影子,觉得“我小时候成绩优秀,你也必须和爸爸妈妈一样优秀”,或者“我没有好好读书,你一定要超过我,帮我实现梦想”。“家长都希望孩子表现得优秀,但是要意识到这是一场长跑。”茅建东说,在起步阶段,家长要特别注重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这些才是让孩子有持久耐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孩子读小学了,从生活到学习都开始学会独立,比起幼儿园,面临的人际交往环境也要更为复杂。茅建东提醒,适应集体环境是家长和孩子必须完成的重要一课。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间的冲突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切忌护短,要尝试将处理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先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宽容和大度的孩子才会受到欢迎,而这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此外,家长间也不宜拉帮结派,甚至在微信群、QQ群中因为观点不同而公开质疑老师,而应该学会和老师进行善意沟通,始终意识到家校双方是合作者,顺畅地沟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首席记者 王蔚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大购网专版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⑤德日篇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新民资讯
   第A2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0版: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6版:专版/好吃周刊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父母又当“直升机”又当“除草机”
发现分数之外的孩子
接轨上学作息时间表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父母又当“直升机”又当“除草机” 2015-08-20 2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