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是我们一圈朋友中英语底子最好的一个,几年前她带儿子去加拿大访友,回来后还神抖抖地跟我讲,别看我好久不接触英语了,一旦进入这个语境,这底子就翻出来了,与老外交流基本不成问题。话音犹在耳边,前不久她再次从加拿大回来,这回见着我,那股得瑟劲就没了。只听她说,到底是上年纪了,不知咋的,听还能听懂一些,就是接不上话茬,好在儿子长大了,英语说得挺溜,我就索性依靠他了。可以靠儿子啦,应该是件幸福且值得骄傲的事,但她的言语中,又分明有几许失落。
原来,有一次他们母子俩在外游览,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儿子在电话里问她在哪里,她也说不清,儿子颇费周折才找到她。见着她就一通数落,老妈,你语言不通,方向不明,你就老老实实跟着我,不要乱走好吧,省得我操心……
讲到这里,倩已经气咻咻了,说这小鬼头在家里都是我照料他的,偶尔一次依赖他,就这种态度,这样的小人养了有啥意思。我知道,向来在儿子面前强势的她,猛然发现自己弱了,有憋屈的感觉。
我听了,半晌沉吟,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我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日语,因为有家人居住在日本,故也曾自学了,能听懂并应对一般的日常会话。记得女儿小时候,在日本我还能独自带着她,观光游览,逛街购物。然而,近几年这样的独立能力明显下降,仔细想来,似乎也和女儿赴日读大学之后,日语日渐娴熟有关。尤其是去年去日本,更是自感上年纪了,不愿意再费神与人打交道,一切便依赖于女儿。
有一次,与女儿去横滨,回来时途经池袋,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与她爸爸一起在池袋住过的那间和式小屋,那条幽静的小巷和那扇木质的小门,如今是否还安在?一股强烈的愿望驱使着我再想去看看,但具体住址已模糊,只记得大致的路径和周边的景致。为满足我这一愿望,根据我的记忆,女儿一路向人打听,而我倒像与己无关似的站在一边,由着她跑来跑去,忽而问路,忽而为我翻译解释。毕竟隔了二十多年,周边环境有了不少的变化,我们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如愿以偿,找到当年的小屋,而女儿已经是一脸疲惫了。
回家后,女儿还得准备第二天的功课,我有些过意不去,便说,舟儿,妈妈上了年纪,不中用了,今天的寻找让你吃力了。女儿委婉地说,妈妈,其实你还是行的,只是因为有了我,你就依赖了,今天的吃力不在于我的询问,而是还要不停地为你翻译,如果你参与一起询问,也能揣摩一个大概,我们之间的沟通会省力许多。或许是女儿生怕我有情绪,少顷,她又说,妈,我没有嫌你的意思,只是希望你还能像以前那样,仔细倾听,开动脑筋,保持你的语言能力,这样你我之间可以互动,而不是一味听我翻译……
我把这些告诉了倩,她也似有所悟,说想来她还不至于那么差劲吧,只是觉得儿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依赖也是应该的,如此看来,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让孩子小瞧了咱们。
是呀,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对他们有各种要求,培养他们的能力,希望他们尽快独立。如今儿女成人,其实他们对父母也是有要求的,希望我们能尽力而为,保持能力,不要过早衰退。关于这点,孩子,我听你的,因为在今后的岁月里,我还想继续与你保持互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