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婴儿痉挛症的处方药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然而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患者家属只能凭运气找药,或者在黑市上寻找,而黑市价格则被爆炒到了4000元。
这种在关键时刻能够用来救命的廉价药,在现实中却变成“孤药”,而且还不是孤例。比如,在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严重短缺;在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出现断货。在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的背景下,现在廉价救命药“一药难求”日趋严峻,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发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以ACTH为例,这种药一盒只卖7.8元,利润也只有2%,加上需求量很少,厂商自然不愿意生产,经销商也不愿意备货。在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影响下,很多医院更愿意选择价值高昂的替代药品来获取更大利益。于是,廉价救命药只会变得“一药难求”。
也就是说,廉价救命药成为“孤药”,都是利益惹的祸。因为在这些廉价药的背后,是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条,上面拴着多个利益主体。比如,有厂家、经销商、医院、黑市、政府部门等等。由于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博弈关系,相关管理和服务又往往处于无序状态,也就导致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严重背离公共利益的现象,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患者处于一个严重异化错位的市场环境,无奈地接受被盘剥的命运。
在药价管理方面,在医疗改革方面,之所以存在很多理不顺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做到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没有真正以彻底的制度改革和有效的市场调节,来赋还药品市场的公平正义。比如,以行政手段对廉价药实行政府指导价并指定生产,但是,往往又没有及时和市场生产供应环节对接,没有针对相关利益主体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于是这种廉价药的定价,就只能成为政府部门的自说自话,对商家来说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最后就造成相关药品出现管理无序和市场扭曲的现象。
既然廉价药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公益价值,围绕廉价药的定价机制和市场监管,就必须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纳入程序正义的框架下,来避免遭受既得利益的捆绑。维护公共利益绝不只是靠道德呼唤就能完成的,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问责手段。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医疗体制进行彻底改革,来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让医疗市场回归公平正义,救命廉价药不被既得利益捆绑,让利用廉价药牟取暴利的行为受到严惩,只有如此,廉价救命药才能真正回归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