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研本市短驳交通运行现状,华东师大六位大学生建议——
借公共自行车骑完“最后一公里”
王蔚
  公交短驳线是近年来上海为缓解偏远地区出行难推出的一项便民措施,特别是在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及部分小区周边黑车猖獗等问题时,短驳车赢得了市民的广泛称赞。今年暑假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郭睿、邹欣怡、斯文婷、郁一舟、殷佩玥、陈爽等六名本科生,实地调研和评估了现存的短驳车运行机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近日完成了“上海市短驳交通运行模式研究报告(以浦东新区为例)”。

  节假日乘客稀少

  郭睿说:“我们是以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三林、滴水湖三个典型地区的短驳车分布、运行模式为例,整理出了目前上海短驳公交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是以通勤为主的短驳公交,连接轨交站与办公聚集区,高峰期为上下班时段,且以单向客流为主,但周末和节假日乘客少之又少。

  第二类是以居民乘坐为主,连接轨交站与居民区之间,沿途经过多个居民小区与地铁站,方便居民换乘轨交。这类车的站点基本服务到了每个居住区,站点在中低档居民区附近覆盖程度较广。

  第三类是直接连接交通枢纽与人群聚点,多分布在比较偏远、公共交通稀少的区域。由于区域内部居民较少,因此线路沿途基本不设站点,或仅仅设置下客站。发车频率普通时段为20至40分钟,高峰时段为15分钟。

  最后几站多空驶

  大学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现有短驳公交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是班次频率。通勤类短驳车在上下班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乘客量差别悬殊;而居住区周边的短驳车也需要为上班族、学生族提供通勤便利,因此存在高峰期且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是线路设置,尤其是终点站的设置。如滴水湖的1078路,最后几站几乎没有乘客,因此常常空驶。

  第三是到站时刻。车站不规范,有些站点上标的是停靠站而不是下客站,如果没有下客,短驳车会直接开走,乘客等了很久却上不去,使得短驳车没有起到便民的作用。

  站点时刻要精确

  针对目前短驳车的现状,同学们在调研报告中还提出了若干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他们认为,首先应当将“以车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提供准确的时刻表和实时的车辆信息,使乘客从被动等车变为主动坐车。不妨将公交信息联入互联网,调度部门通过建立和推广微信公众平台或公共交通app这样的新媒体,方便市民更好地掌握实时交通信息。

  “多种接驳方式并行”,是同学们提出的又一个设想。有些线路高峰时客流量很大,在低峰时乘客却非常少,但线路仍保持较缓的发车频率,导致低峰期有需求的乘客可能要等非常久。因此,同学们建议把某些在低峰期载客量很低的线路在一定时段内停运,取而代之的是在居民区周围和一些客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周围设立免费自行车租赁点,让这些时间内想要出行的市民选择自行车进行接驳,这样既可避免公交短驳的资源浪费,还能达到低碳出行目的。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3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4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时政·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 热点/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互联网+”让城市交通更智慧
化工区“险情”一小时化解
道路隔离带端部增设警示标识
借公共自行车骑完“最后一公里”
上海公民科学素养 知识竞赛人气爆棚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借公共自行车骑完“最后一公里” 2015-09-23 2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