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医是经验医学,古代医学著作中或许记载着,某几种食物或草药不能一起配伍。“但这只是当时的作者,碰到了一个病例,将病人吃过的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照实记录下来。至于这几种食物搭配,对别人是否造成同样的不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印证。”文小平告诉记者,中医十分讲究每个人体质的差异。例如虾类食物,有些人吃了过敏得厉害,有些人则毫无异样。依据中医理论,是否能吃虾往往是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给出个性化的建议。不会笼统地说,虾能吃还是不能吃。
同时,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也正在用现代医学技术,验证中医验方的作用机理——每一味药材,不仅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那么,对于某些中医典籍中提到的食疗药膳,也应该利用实验室研究寻找分子细胞学机理,溯流而上找到每一种食物功效的源头何在。”文小平指出,“食物相克”口口相传几成经典不衰的科学谣言,相关科研却十分薄弱。相对于花样翻新的“食物相克”宝典,科学实验角度的证伪却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食疗药膳的功效百姓关心,科研院所却认为深入研究不够高大上,即使有成果也仅仅是社区科普级别的,难以“登陆”国内外顶级科学杂志,无益于评奖评职称;国家重视社区健康饮食科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由于一线科普工作者难以胜任高深的科学研究,无法挖出“食物相克”背后的伪科学,让百姓难信服。“因此,‘食物相克’谣言年年驳斥年年有,真正解答百姓’十万个为什么’的基础研究却是空白。”
在日本,食疗药膳从基础科研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针对大蒜,科研机构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解开了大蒜为何能杀毒的分子机理,并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找到“大蒜杀毒”的作用机制。在此过程中发现改善大蒜口感的“机关”,开发出“黑大蒜”,既祛除了大蒜的辛辣口味,又提升了“大蒜杀毒”食疗功效。目前,日本“黑大蒜”已销往世界各地,开创了潜力巨大的“大蒜产业”。“谣言止于智者,要想百姓真正科学地理解‘食物相克’,急需补课食疗药膳的科学研究。”文小平教授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