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遗传关系(父亲潘鬓成霜),还是其他什么缘故,我也可怜少年便白了头。更加过分的是越演越烈,未跨入老年门槛,我已经半头白发,弄得在参观上海世博会时,有个怀抱婴儿的小母亲竟然对我助人为乐再三谢谢我这个“老伯伯”。
唉。如果我能主要遗传外婆家的基因就好了。母亲今年虚岁88岁,头上的白发数量比我的少很多。我为此大惑不解。于是不动声色仔细观察,结果没看到她老人家跳舞甩手打拳慢走什么的,仅仅每日牢记梳头百次而已。
光梳头真有用吗?我带着疑问上百度翻档案。一阵忙碌过后,终于方知作为一种传统保健疗法,梳头在历史上早有记载。《皇帝内经》注“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说;南朝齐梁时期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指出:“晨夕以梳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养生“五宜”当中就包括“发宜多梳”。几个大文豪的日常养生健脑据讲也与梳头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坎坷,晚年时不幸被贬惠州,因情绪压抑,日渐衰老,刚50岁出头就形如老翁。亏得东坡居士及时调整心态,总结出“黄昏梳头健身法”,即每天傍晚,散步踱到屋后小山岗,坐在山顶的石块上,掏出随身携带的木梳,仰望星空,缓缓梳理头发,直至适意为止。如此梳个一年半载,面色红润身健心朗,同之前判若两人;陆游由于坚持不懈常年梳头,活到86岁。如此高寿在宋朝极为少见。
传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人体的重要经脉和40多个大小穴位以及10多处特别敏感区,均在头部集合,“百会穴”就由此得名。那些经脉起着运行气血、抵御外邪、营养器官、保卫机体、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梳头时,梳子要划过通天、印堂、玉枕、凤池等近50个穴位,从而使这些穴位得到类似于针灸式的刺激和按摩,以达到通畅血脉、祛风散湿、开窍宁神、滋养和坚固头发等功效。现代临床则证实了老祖宗的伟大判断,经常梳头可降血压,并对预防感冒和防止大脑衰退、增强记忆力十分有益。当然,立刻见效的是梳头能够梳掉粘附在头发上的头皮屑和脏污。
母亲的梳头效果确确实实摆在眼前,甚至母亲在梳头过程中还数次发现长出黑发,足以证明陆游晚年时少稀白发中竟有黑发萌生桥段,不是随随便便杜撰。
梳头虽然简单,但也非常讲究手法。梳头速度以每分钟20次左右为妙。梳头方向应由前向后、由左向右,循环往复。梳头时用力必须均匀适中,以免损伤头皮毛囊。一处每次梳5至6次,每天平均梳理100下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