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依法治国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室主任刘仁文教授认为,对案件承办人员,要严格规定其不得执行各种干预,不能靠揣摩领导意图行事,否则要承担具体的法纪责任。
揣摩领导意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揣摩上意,在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对臣下来说,是想方设法揣摩上意;对君王来说,是千方百计防止臣下揣摩到自己的意图。韩非子把这种揣摩和反揣摩上升到统治术的高度,并借申不害之口,阐释了君王被臣下揣摩到意图的危害。
申不害说,君主明察秋毫的能力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防备他;君主容易犯糊涂的弱点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迷惑他;君主的智慧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吹捧他;君主的愚蠢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蒙蔽他;君主没有把他的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试探他;君主把他的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引诱他。
臣下要利用大权在握的君王,理所当然就要透彻研究君王的所思所想。
田婴担任齐国的相国。齐威王的夫人病死,宫中恰好有十个姬妾被齐威王宠爱,田婴想先了解齐威王打算立谁为夫人,然后再请求立这个人为夫人。他认为,如果齐威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仅可以公开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而且新夫人也会很看重、感激自己;齐王如果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就会被齐王看轻,也会引起新夫人的不满。
田婴想了又想,命人精心制作了十个珠玉耳饰,并特别把其中一个制作得美轮美奂,一起献给齐威王。齐威王很高兴,把十个耳饰赏给十个姬妾。第二天这十个姬妾侍坐时,田婴观察那只最精美的耳饰由谁佩带,就明白了齐威王最喜欢谁,于是就劝齐玉立谁为夫人。
温情脉脉的君臣交往中,齐威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臣下窥探到了心中的重大秘密。一切看起来平静如水,背后却惊涛骇浪,这大概就是宫廷政治最大的特点。甚至不经意间的几句话,权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甘茂做秦惠王的相国。秦惠王喜欢公孙衍,跟他私下说:“我准备立你为相国。”恰好甘茂手下的小官吏从一个小孔洞里偷听到他们的谈话,赶去报告甘茂。
甘茂很惊恐,立刻觐见秦惠王,说道:“大王得到贤能的相国,我冒昧前来祝贺。”秦惠王说道:“我已经把国家托付给你了,怎么会另选贤相呢?”甘茂回答说:“您已经准备立公孙衍为相国了。”秦惠王说道:“你怎么会听说这样的事?”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秦惠王对公孙衍泄露人事机密很生气,一怒之下把他赶走。
在甘茂驱赶公孙衍的过程中,他安插在秦惠王身边的小官吏立了大功。而甘茂将计就计,通过几句漫不经心的君臣问答,就把公孙衍塑造成一个保守不住人事机密的浅薄之人。
君王的权力深不可测,臣下不能窥探,不能触碰,不过它会不经意间流失,韩非子因此引用申不害的话说:“能独自观察问题叫明,能独自听取意见叫聪;能独自裁断的人,可以做天下的王。”换言之,要做君王,只能独裁。
在韩非子眼里,权力操弄于一人,且运用不能规范。不过只要权力运行不规范,就必然产生揣摩上意的现象。久而久之,揣摩上意自身演变为一种权力文化。今天虽然已经根据现代政治理念建立了权力运行规范,但无论是文化影响还是实际需要,揣摩领导意图的现象仍大量存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权力运行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