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第一天上班,我印象很深:按时出门,下楼,发现楼前窨井盖松动得厉害。想到邻居多耆老,我赶到门卫处,请师傅代为联系物业报修。此君一脸不屑:“松就松呗。”“万一弄出人性命哪能办?”“死几个人算什么?我们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碍于再不赶车,上课就要迟到,我只得默默离开。
那次课上,我没有讲陈旧的课文,而是花了两节课和全班用英语讨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聚在这里?教育的目的何在?”我是想,全班达成共识,“三观”一致,未来这一学年的教学活动能开展得顺利些。多少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学生几乎都无言以对,“我也不知道”、“从来没想过,让我想想哦”。似乎我站在讲台前说,她们坐在下面听,或者想心事、刷手机,维持这样的形式,就是天经地义。于是,我讲述了刚发生的窨井盖事件,请她们谈谈看法。当然,没有人会支持物业师傅的言论。但他究竟错在哪里?五十来岁的他必也是受过一些教育的,至少初中读过吧。可惜,教育并不能在他此类卑鄙论调里,闪烁出任何人性的光辉。换言之,在他这件个案中,教育很可能根本没有达成应有之目的。
关于这个目的,千古以来,不同的社会思想体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现在最流行者,莫过于号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我看到的所有教改方案,莫不鼓吹“人文”。减少语数外,是为了“人文”;增加音美体,也是为了“人文”。凡是不应试的,凡是嘻嘻哈哈、轻轻松松的,貌似都能集合到“人文”这面大纛下,然后呢?向哪个方向进军?理论家们与我面前的学生一样,茫然了。
中国的社会问题,在十一黄金周的青岛、高速公路应急通道,又刷了一遍下限。若论根源,都可追溯到教育的不“人文”。这里,我愿引用西方思想传统里的那条“金科玉律”,作为“人文”的根本标准。英文里,叫the Golden Rule,译成汉语就是“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不是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异曲同工呢?实则前者更积极入世,重在“有为”而非“勿施”。当然,核心概念均是“同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38元一只虾,你愿意付么?你受伤或发病,愿意救护车堵在路上过不来么?窨井盖松了,你愿意踏空崴脚,甚至落下去么?如果我们提供的智力教育与审美教育,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能说服学生,帮他们树立健康的“三观”,那弹再多的琴,绘再多的画,解再多的奥数,都只是游艺的拓展,末技的精进,于人文教育几无涉。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那“人”就绝对不能只当“自己”来诠释,更要当“他人”来实践。也正是因为有“他人”这个维度,教育才能团结、发展社会,社会才必须施行、提高教育。否则,学者忧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的一代”等现象,势必把社会推向新的丛林。在那里,不用担心弱肉强食,因为冷血统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