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里去了第二故乡乌兰布和沙漠里我的农场。当地政府筹资两千万元,在场部原址边上,建造了三层高的“内蒙古兵团博物馆”,我去参加开馆仪式。我追寻着团宣传队的足迹而去。他们到得最早,开馆前一周从深圳、浙江、上海、山东、河北而来,25人聚拢在北京。
半年前就在北京筹备这场演出了,而且聚集了内蒙古兵团西部4个师至少5个宣传队的成员。我参加了那天的筹备会,发现这些老队员中有许多优秀演出团体的演员。那天会商中,大家争着出节目,争取登台时间。
知青演出完全义务,路费住宿全自理,自备服装乐器,何以争夺得热火朝天?我心里当然明白,这是他们的谢幕演出了!
我团宣传队,在全团(场)两千知青中最活跃,能歌善舞,走到哪里,就在茫茫沙海卷起欢乐的浪花。早年,我报名去漠北大沙漠,原因之一就是听说如果表现得好,有可能加入宣传队的行列。我去了,最终没有成为宣传队一员,只是成了他们的观众。
这回,我还是观众,而且连他们的排练都认真地看了。因为他们特地为这次演出创作了舞台剧《排练》,将歌舞演唱和话剧小品熔于一炉。
时光转眼间流淌了40多年,这个演出队伍依然豪华。编剧是央视导演张止戈,还兼导演,并且加上了湖北电视台导演罗卫平;舞蹈演员是央视电影频道主编张卫平,其他演唱和乐器演奏都是当年一时之选,串联剧情演员则来自我的故乡——上海嘉定的王海平。
他们拼命排练。如果说当年在浩瀚沙漠中演出他们拼了小命,为今天的演出则是拼老命了,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升到了爷爷奶奶级。
剧本是新写的,必须排练,于是提前一周会聚北京,初排两天即奔赴内蒙古,去适应沙漠和草原地带气候。我赶到那里,是他们排练第5天,台词背熟了,剧情也修改到位。我看他们的投入热情更强于当年。
纰漏也冒出来了。他们不是职业演员,器乐依然娴熟,舞蹈身段不妨低一点要求,但嗓子毕竟是肉做的,连轴转排练,出现了沙哑。于是吞含草珊瑚,购买胖大海,一切补救都做了。临演出前的彩排,他们不得不向嗓子让步,练走台而不发声,留出嗓子做最后一搏。
8月21日演出当晚,六百人礼堂一票难求,因为老农垦和农垦二代蜂拥而至。几个团老宣传队先后登台,热诚专注完全比得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上的演出。我团宣传队上演压轴节目,剧情是:排练中等待最后一名从美国万里归来参演的老队员。
我坐在台下,盯着他们的演出,一边回忆40年前他们的模样和表演。那时他们太年轻了,五湖四海而来,把青春倾注在乌兰布和沙漠。如今,演出礼堂边耸立的“内蒙古兵团博物馆”保存和展现他们的青春。因为青春太宝贵,当年的姑娘小伙们永远记住了乌兰布和。今天是他们的谢幕演出,大幕落下,后知青晚年生活才算真正拉开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