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早晨,与身在美国的女儿视频对话之后,忽然有一种活了几辈子的感觉。离开小时候到弄堂口等一只来自海外的电话,到邮政局排队打国际长途,不过三十来年的光阴,这个世界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存在,我完全不敢肯定,我是否有勇气制造一个小留学生。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一去紫台连朔漠”般的悲凉,在这一代留学生中已然不存在了。女儿高中入学面试通过Skype完成,出国之后的沟通基本就靠Facetime了。家里的老人对着视频中的嬉笑怒骂的宝贝惊喜得忘了思念,思路混沌的外公甚至问我:咦,这小人怎么会在电视里?
现而今的我完全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世界,正如多年前我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候,完全无法想象那个“未来”。
对于一个见了陌生人甚而至于不那么投缘的熟人都会有一点莫名的紧张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喜欢用文字更胜于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互联网的恩惠在于,你,拥有了一个自由的恣意的完全自我的天地。当然,自由之余也会有一点点小小的烦恼。有一度,我把博客当作了一块自由耕耘、爱种什么种什么的自留地。有一次,写了一篇小小的博文,只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记忆。恰好遇到了同我一起经历过那段日子的同龄人,承蒙厚爱,那篇被种在自留地的文字被当作作家作品分析,寻找原型,对号入座,得出一个令本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并被勒令修改。好在分析者未必出于恶意,好在年龄渐长脾气渐无,好在有了互联网同人群的疏离并不至于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互联网,既给了你自由,又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你的私隐。不过,我得承认,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远远超过它带来的烦恼。常常在朋友圈里带着母亲了解她所关心的又长久不见的亲戚、朋友的近况,听着她发出一声声惊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时代不见了。只要你愿意,只要他愿意,你们随时随地可以“相见”并且交流。
传统的介绍男女朋友的方式消失了,留个QQ号,让他们自己认识认识吧。期待中的“十八只蹄髈”大约是不会再有了,他们相识了,至于今后的发展与那个提供了QQ号的你们无关了。虽然,网上有骗子,但亦有真爱。我还真的遇到了一位在网上认识又结婚生子生活幸福的朋友,虽然他将之归于“运气好”。不过,“带眼识人”,在网上与生活中倒是相通的。互联网,令我们多了一种生活的渠道,多了一种生活的选择。爱热闹的人依旧热闹着,喜清净的人依旧可以保持沉默但无碍生活。
不久之前,看到有人制作了一个民国朋友圈,把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张玉良、潘赞化、蒋碧微、孙多慈们都拉进来建立了一个朋友圈,将他们的种种轶事融进了朋友圈的对话之中,觉得生动有趣得紧。如果那个灿烂时代有微信,不晓得将会怎样的一番盛景。或许,那些才子佳人爱恨情仇嗔怨,都在朋友圈里解决了并且加了密。或许,文学史上会少了许多诗意的文字,民国的研究者们将少了许多用作考据的资料。
互联网时代,自闭不是问题,距离也不是问题。生活便捷了太多,而这太多的便捷仿佛令我们的生活少了一点点的诗意,而那个诗意的想象的空间,有时候又是人生的情趣与乐趣之所在。
十日谈
“互联网+”生活
二维码不好吃,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