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2年由美国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就此诞生。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在互联网世界风行。每一个图符,各各代表不同的意味,且种类繁多。更妙的是,有时候只要一些表情,便可无声胜有声。
有个朋友总是喜欢在圈里“晒盘子”、“亮房子”……“晒盘子”,就是他上过哪家饭店,点了些什么菜肴;“亮房子”则是他去过的地方,或诸多旅游景点等等。刚开始弄微信的,不少人热衷于此。但看多了后,也就平淡了,乏味了。经常是为了想看看后面别人发的内容,我得飞速滑动我的食指,把他给刷过!
一次,我又收到了他摆的“桌头”,一时兴起,敲了三个“抠鼻”的表情回了。看看他会有啥反应?我等来了他发送的两个“表情”:一个是 “握手”,另一个是“抱拳”。我原想用“抠鼻”来表示不屑,而对方的 “表情”,却让我觉得有些尴尬又很是感动。
第二天,我收到他发的一段丰子恺先生《不忧无虑过一生》的章节,其中说道:“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事就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看后,我马上发了“脸红”“明白”“勾小指”三个表情回了他,以此向他暗示了我的歉意和无声的领悟。
现在,我们之间的互动还是像以往一样的密切,不过,好像他的“桌头”晒得比以前少了。日前,他在圈里帮一位朋友发了一条求助信息,为一位自闭症的十岁男孩发起“爱的抱抱”,希望能得到各方的帮助,圈里立马齐齐地响应,不但有实际行动,还赋予精神上的支持,一个个表情符号随着网络在圈里传递——“爱心”、“笑脸”、“鲜花”、“蛋糕”、“祈福”……所有爱的符号,拧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送给了那位“星星的孩子”。
表情,直观、生动、有趣,拉近了朋友间的距离。一个小小的符号,可让彼此心领神会。手指一敲,一个回复传输出去了,何等快捷!大家乐此不疲。表情,在朋友圈里,圈圈点点,可圈可点,点点都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