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18日,阳光明媚的天气让音乐谷半岛湾创客集市显得更为热闹,作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艺术“跳蚤”集市,这场活动不仅带给老百姓一个零距离接触身边艺术的机会,而且为高校艺术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遇和平台,更为专业艺术家提供了一些灵感: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放下架子走进普通人也很不赖。
玩在树与河之间:首个艺术跳蚤市场诞生
沿着浦西北外滩黄浦江支流河道溧阳路走,你会看到河边整齐地搭起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的铁皮箱子,它们让河道顿时变得非常有“艺术范”。不过,这些小箱子可不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是半岛湾创客集市设置的近70个展位,简单的设计让每个展位都有很充裕的展示空间,各自独立却又连成一片,到了“收摊”时只要合上铁皮盖锁好就行,非常便利,这样专业的“摆摊”让前来观看的顾客都感到很新奇。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摊主”都是沪上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创意人士,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客,顾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价格也非常亲民。
创客艺术集市可以说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跳蚤市场,尽管也进行着市场化运营,但公益性质更突出,为了吸引更多大学院校学生前来参与,每个展位都不收取摊位费,既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实践,反过来也利用大学院校的平台,为音乐谷各园区增添更多艺术氛围。
直面顾客“摆摊”:浦江支流变身沪上塞纳河
半岛湾艺术创客集市特别在何处?我想去过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我究竟是在上海黄浦江支流的河边,还是来到了法国塞纳河边?亮眼而又简单的摊位,自由随意的氛围,你在这里感觉到的是艺术的轻松自在,而不是商业味浓厚的交易市场;无论是摊主还是顾客,来到这里大家更多地是在分享对艺术的见解,摊主们耐心介绍并希望更多人喜爱自己的作品,而顾客则想挑选最合心意的作品带回家;大家关注的不是商品的价格,而是对艺术的认知。这样的“摆摊”总让人想起艺术之河——塞纳河,那里的“左岸”文化正是在这般氛围中发展而来的。
集市第一天,笔者遇到一位格格不入的“摊主”:一位看起来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扛着自己的水墨画,抱着自己的版画,边和周围的年轻摊主、顾客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我用水墨的手法画的油画,今天就是来交流交流的。”比起年轻人,这位不知名的平民艺术家更让我看到了艺术集市的真正魅力——无论专业还是业余,艺术不分年老年少,只要喜欢,只要有火热之心,只要愿意参与,这里就是你的主场。
放下架子接地气:为百姓提供身边的艺术
从塞纳河边走出来的顶级艺术家依然最喜欢那里自由的交易气氛,即便是国内不少知名艺术家也曾有过在塞纳河边给人画肖像的经历。在那样一个艺术跳蚤市场,有商机固然重要,但是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下,艺术家能通过顾客的反映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艺术理念,作品好坏如何看?有人喜欢就是好的。而在国内,专业的知名的艺术家往往很难放下“面子”、放下架子,走到老百姓身边来展示自己的艺术,大家习惯了专业的展出、售卖模式,反而不知道怎么去“接地气”了,或许有些“近乡情怯”的意思。
事实上,艺术创客集市不仅仅是新人艺术家或是创客的专利,业余的或是新生的艺术创客能够在这样的氛围内收获动力,专业艺术家同业也会受益匪浅。在这里专业的遇上业余的,熟练的遇上生涩的,大家互相“照镜子”,反而能从更多角度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最终真正受益的会是普通百姓,他们既能欣赏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同时从身边的艺术中提升了个人审美品质。这样的艺术集市还刚起步,如果能坚持发展下去,必将成为沪上艺术的一个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