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艺术大潮来袭
活体保护是“筋骨”
陈守文
■ 《权利之地,瀑布》 作者: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图IC)
■ 不同色彩的彩绘玻璃
■ 色彩鲜艳的岭南灰塑
■ 立体感很强的彩绘玻璃
■ 精美的兰溪木雕 本版摄影 兰翔
  ◆ 陈守文

  金秋时节,上海创意设计盛事不断,先是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再是西岸艺术展、刚刚落幕的上海设计周,直到现在热闹开场的“城市空间艺术季”,除了声势浩大地纷纷打出国际牌外,从传统艺术中吸取祖先智慧,几乎成为各大展事的不二选择。

  ○ 从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到西岸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再到上海设计周、城市空间艺术季,唱主角的其实都是国内人士,国内设计水平正在不断拔高,只是还未真正秀出真实水平。

  和许多打着国际的旗号,实际上仍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唱主角的会议一样,这些浪头很大的各种展会,唱主角的依然是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商(厂)家,这既说明了中国的城市、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国的城市空间艺术,想拉金发碧眼当“虎皮”,也说明国人现在的设计艺术水准较高。我则想说,国外的那些设计强国,还未定睛下来认真仔细地观察中国设计艺术力量的真正水平,我国的设计创意水平这些年来提升很快。

  就说西岸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吧,说好的那些“大牛”如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之类,大都没来,但她的《权利之地,瀑布》(照片)还是来了;现场常见的还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我们虽然多处见过,但也无反胃之感,咱们的水平还真是能与他们同台竞技。

  还有稍早前的建筑遗产国际博览会,洋人一样少见,国内知名的大学、科研机构基本到齐,谈论的话题十分丰富,倾斜古塔的科学纠偏、近代砖石建筑修复的高新技术、大足千手观音的保护、台湾近年砖石建筑修复、宋金砖室墓仿木结构建筑等等,讨论的都是新鲜出炉的各类古建修复经验和体会:让老建筑重生?如何弥合新旧空间的裂痕?修旧如旧究竟应该填充怎样的内容?城市更新应该是“新的在旧的里面长出来”?等等。城市中,建筑不老是不易实现的梦,但尽量延续其寿命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城市话题。   

  ○ 今年被提到最多的是砖石艺术,这项技艺是历史瑰宝,但也因此需要更到位的保护措施。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很有必要,但更需要工匠手艺和巧思来留住这项工艺的真正“灵魂”。

  砖石艺术,是这几个艺术会上不断重复的话题,问题是当下设计浪潮里砖石艺术如何重生?历史长河里,人类走出丛林,学会构筑房舍就开始学着用石头、泥土和砖头作为建筑材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数百年数千年前的石头、砖头、泥土都面临着风化、退化等等恼人的问题。

  如何让它们尽量延续生命,让其呈现出拂逆时光的别样魅力?就拿近代上海普遍存在的清水墙来说,用“沧桑斑驳”来形容其衰颓情形还算是不错的。当年上海勃兴时,清水墙的砌法就有中国式、英国式和荷兰式,砖缝形式也有凹式、平式和圆凸式,悠悠百十年过去,墙体裂缝、空洞,甚至长出一片片苔藓、一棵棵树来也很常见。但是,你现在去圣三一教堂、英国领事馆、外滩新天安堂、江湾体育馆看看,看起来栋栋房屋都是清水明丽的,那是专家们潜心琢磨修复技术结的艺术美果,这样的更新当然受人欢迎。

  业内专家说,上海已经基本完成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将是未来上海的主要发展方式。砖石建筑作为城市更新的对象,当然需要现代科技手段,但更需要工匠艺人的手寸手感和对老物件的心灵相应、气脉融通。岭南有一种传承数百年、很鲜亮很民间的建筑艺术——灰塑,你到了广州六榕寺、六榕寺、五层楼、光孝寺、陈家祠、三元古庙、锦纶会馆、资政大夫祠,还有广东的好多地方都能看到。灰塑用铜丝做成骨架,然后用草根灰、纸筋灰和色灰三种灰浆,配上干稻草、石灰膏、玉扣纸、红糖、颜料等,在工匠们一双妙手调制后,墙体上、屋脊上就出现了果实、花樽、书本、蝙蝠,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你读出“果真舒服”,那就对了;如果塑出的是麒麟、兔子和玉书呢?“麒麟吐玉书”,说明你知道谐音艺术了;还有许多巧思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你知道岭南为何灰塑大流行?这里夏季潮湿、高温,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易被虫蚁破坏或遭腐蚀,而以石灰作原料的灰塑,能吸潮、抗虫,保护古建筑。置于室外的灰塑由于基底内有稻草,空间足够,风吹日晒、热胀冷缩也不开裂,只要维护得当,寿命百年不在话下。曾有人以水泥代替石灰制灰塑,成品色彩感虽明显增强,但三年内便龟裂、脱落且无法修复。老艺人说:“手艺传统是现代技术取代不了的,它活在艺人的心里、手里,只有心手一体才能出神入化,这种魅力非经年累月用心滋养是渗不出、透不出,作品是靓不起来的。”

  ○ 设计跨界,我们在说市场,在说生活化,就是很少去说传统技艺如何再生。技艺保护需要活体保护, 最珍贵的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人,如何活在当下并受人喜爱,还需要更多创意来完善。

  说一下我们参观几场展会的遭遇。

  第一场,我们按照世界建筑遗产博览会《节目单》上的名目,寻找组委会很有创新意识的“亲手体验”活动所在。介绍有说:“展会上,将为公众提供遗产修缮技艺手工操作机会,包括:彩色玻璃修复、灰塑捏制、油饰彩绘、木构件修复、古琴弦修复等,丰富的手工坊体验活动,力争让每一位有兴趣的普通公众也能体验一把传统工艺的惊喜。”

  可是,转遍了展会,除了岭南灰塑摊位真被找到,其他都踪影全无,是我们眼拙还是其他原因?灰塑台上放了一些灰白的泥,像是乡下常见的石灰拌草木灰那种,但无人在此展示,我们也就不敢造次地上前体验了;徘徊良久,见摊位上没人,我们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里面,仔细端详一只喜鹊的“诞生史”:六块板子,第一块上是构图,第二块上扎了铜丝骨架,第三块标明“草筋灰打底”,第四块“纸筋灰塑形”,第五块色灰塑形,第六块上彩,一只通体金黄、顶橘红、嘴脚蓝灰的鸟儿就成了。

  说好的亲身体验终于还是未能如愿,有点心不甘。问知情人,说: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大都十分繁忙,即使徒弟也艺事缠身;技艺不熟的徒弟来了,怕演砸了反而不好。于是,大家最后还是选择了,开幕式时站站台,下午就找不到人了。知情人还说,有的干脆就没来露脸。大家都知道,砖石艺术的保护与光大,离不开艺人,没有他们精湛的塑捏刨锯、倒模雕刻,我们就无从欣赏一块木头上的高山流水、童子献桃,那么立体,那么缤纷,那么鲜艳。

  第二场,被价格高昂的开幕式门票直接拦在了门外,探探头,看看展览内容,心仪的“大伽”们没看到,看到的都是先前多次看过的案例和名字,终于还是决心离开。这次,上海设计活动周,倒是看到了古代的拓印艺人手把手教观者学艺,羌绣妇女在那埋头走线,意大利的椅子如何制作倒是一目了然,但总体看来,传统是有,如何活化到当下并为更多人喜欢,路还很长。相较而言,城市艺术季免费让大家观赏城市更新的案例,则是不错的事情,而邀请公众“为上海点赞”“为城市支招”则更显高大上了,只是不知道点赞啥、支什么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百姓金融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4版:互联网金融/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创新之城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城市艺术大潮来袭 活体保护是“筋骨”
传承的内核是创新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C02城市艺术大潮来袭
活体保护是“筋骨”
2015-10-24 2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