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两场很吸引我的音乐会同时进行,一场是在上交音乐厅的“狼女”埃莱娜·格里莫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一场是在上海大剧院的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与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音乐会(见图)。分身无术,思量再三,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齐默尔曼这些年数次来沪,每次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且由德国乐队演奏全场勃拉姆斯作品,应该是品位纯正,原汁原味。
作为国际顶尖的小提琴家,齐默尔曼原来使用的是一把1711年制造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基因夫人”,原属一代小提琴泰斗弗里茨·克莱斯勒,由德国的一家银行提供赞助。音乐会前才得知,那家德国银行近年破产了,那把价值连城的“基因夫人”也随之离开了齐默尔曼。到达上海后,一位神秘的中国收藏家出现了,他去年刚竞拍而得一把1727年制造的斯特拉迪瓦里“杜庞将军”,之前的主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格吕米欧,市场价值近亿。齐默尔曼试拉之后,一“拉”倾心,非常喜欢,当即决定上海的音乐会,就用这把“杜庞将军”。
初次试拉一把难以驾驭的名琴,就决定在音乐会上使用,难得一见,难得一听,充满风险——齐默尔曼够率性的,也说明他艺高胆大,敢于挑战。难怪在一开始演奏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齐默尔曼的技术依然十分纯熟,但琴声的音量有些偏小,不似以前我们所熟悉的那样舒展、洪亮和“奶油”。对“杜庞将军”的磨合,毕竟要靠时间的,尤其是多年不用的名琴。而勃拉姆斯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乐队部分的分量又很重,对独奏小提琴家来说,难度更大。说实话,初试一把琴就登台演出,也只有齐默尔曼这样的顶级高手才敢所为、才能所为。在拉完“D大调”后,齐默尔曼安可一曲巴赫无伴奏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中的“快板”,技巧高超,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个熟悉的齐默尔曼又回来了。同时发现,这把“杜庞将军”的琴音确实一流,如果让齐默尔曼多熟悉后,应该会更加得心应手,所谓好鞍配好马,英雄有用武之地。
执棒音乐会的是芬兰指挥家尤卡-佩卡·萨拉斯特,颇具绅士风度和北欧人的冷峻气质。他不动声色,布局周到,将北德人勃拉姆斯的严谨雄浑和逻辑理性解析得透彻细致,音质硬朗,甚至有些许西贝柳斯和尼尔森的音韵。这再次证明了法国史学家、批评家丹纳在其巨著《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观点,也由此可见一位指挥对塑造乐团音响的重要性。在演奏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后,安可两曲: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第五号和第一号,乐团到此放开,进入热态,把音乐会推向了真正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