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万物有灵,一切皆可再生——~~~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物有灵,一切皆可再生——
让垃圾与艺术平起平坐
隋青
■ 马克的“山姆大叔”
▲ 一九六七年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的作品《破布维纳斯》
▲ 托马斯·丹伯运用建筑垃圾与废弃木材制作的作品。虽然怪物听起来有点吓人,实际上却长得很有爱(IC图)
▲ 给小朋友架起秋千的可爱怪物(IC图)
▲ 哥本哈根国王新广场的装置艺术墙,是用废弃小木板做成的,可以通过翻牌配色组成各种文字和图案
  ◆ 隋青

  11月15日是“美国回收日(America Recycle's Day)”。这个设立于1997年的节日,创办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到回收活动中,把回收利用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离11月15日还有两三星期的时间,但如果你登录美国回收日的官网会发现,1000多个项目早已启动。环保,自然不应该只是那一天的事。

  在我们生活中,环保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它永远会是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都用自己的方式宣传并倡导环保,许多艺术家,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奇趣作品,在带给人们惊艳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传递着珍爱环境的信息。

  艺术,颠覆了人们对垃圾的看法

  丹麦艺术家托马斯·丹伯(Thomas Dambo)最近创作的“怪物雕塑群”火了。他在哥本哈根举办了一个名为“Troels The Troll(特勒尔斯巨魔)”的循环雕塑展,展出了形态各异的几尊大型怪物。虽然怪物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却长得很有爱,而且很亲民,有的给小朋友架起秋千,有的坐在地上愁眉苦脸,还有的在啃食树枝,给城市增添了一道风景。不过,最值得关注的是,托马斯创作这些怪物所使用的材料,全部来自于废弃木材及建筑余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

  其实托马斯一直致力于“变废为宝”。他曾在哥本哈根国王新广场创作过一面装置艺术墙,是用罗斯基勒音乐节剩下的一批小木板做成的,游客可以通过翻牌配色组成各种文字和图案。这项作品大受市民欢迎,并且还吸引了各地来的游客争相拍照,并在社交网站上引起热潮。

  现代文明的发展,为城市遗留下数不清的垃圾。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变废为宝”,这个词语,已经诠释了垃圾的价值。而背后的创作者,正是那些时不时头顶上会跳出一枚灯泡的艺术家。

  正是那些艺术家,颠覆了人们对垃圾的看法,促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垃圾。我们应心存感激,在试图改变城市的行为中,艺术家从来都没有缺席。

  不仅是创作方式,而且是资源回收利用的观念

  说到“垃圾艺术(Junk Art)”,不能不提到“现成艺术(Found Art)”。被认为是“现成艺术”先驱的法裔美籍艺术家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1917年将一个躺倒的小便池命名为“泉”,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这种不合章法的艺术创作,用现成的东西结合、拼凑、改装出作品的“现成艺术”,为创作理念和材料带来了突破。

  “垃圾艺术”这一名词则最早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劳伦斯·阿洛威于1961年提出,用来评论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创作的那一类用破布、碎衣服等废料拼贴成的“融合绘画”。后来,废铁、旧木料等各种废弃的或用过的材料,都进入了“垃圾艺术”的范畴。现在,“垃圾艺术”的概念已经等同于“可再生艺术(Recycled Art)”,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式,更代表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观念。

  美国艺术家马克·兰甘(Mark Langan)从2004年开始关注回收材料的艺术创作,他用回收的纸板、无毒胶水、裁刀,创造出浮雕般的纸板艺术。一天收拾垃圾时,马克注意到瓦楞纸的波形结构,给予了这种纸壳得以缓冲撞击的力量。这种内在力量,能够转化成艺术品的吸引力吗?于是,他开始搜集纸壳。

  马克说,将上千块零碎的纸片拼成一整幅作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当胶水把它们粘好后,便很难再修改了。马克虽然并不喜欢用“绿色”、“环保”等字眼标榜他的创作,但正如他那改编自美国一战时征兵广告的作品那样,废旧瓦楞纸的波形结构,正有力地传递着减少浪费的生活理念——“山姆大叔”手指向画外的观者,画面下方是取代了原广告词的“I WANT YOU TO RECYCLE(我要你回收)”。

  无论如何,以艺术改变世界,或者以艺术唤起人们对生活反思的尝试,都由历史记录了下来。

  随着废旧物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以垃圾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家逐渐多了起来。

  1996年,提姆·诺波和休·韦伯斯特就以个展“英国垃圾”一鸣惊人。他们的作品《肮脏的白色垃圾》,其材料来自两人攒了6个月的生活垃圾,这堆垃圾呈现出两人背靠背的影子,一人拿着烟,一人喝着酒,这正是两位艺术家的“自画像”。那束制造了投影的灯光,让作品充满垃圾般的“自嘲”。之后他们的作品还运用了动物标本及骨骸,在2008年,他们的作品《黑暗物质》中,两人用到的动物标本达到了189个,这些标本是用从英国各地捡来的动物尸体制成的。

  除此之外,爱德华·马丁的金属昆虫、詹森·迈尔西埃的生活垃圾肖像、梶田彩香的旧货动物、恩诺·德克朗的立体蛋托肖像画、贾斯汀·吉尼亚克的纽约垃圾纪念品、哈·舒尔特的垃圾人军团、保罗·哈泽顿的灰尘薄饼、斯图亚特·塞姆浦的残骸标语……或重口味或小清新,垃圾作为一种创作材料,拥有意想不到的可塑性。

  艺术,催生出更大型的资源回收活动

  离艺术再远一点、离生活再近一点,垃圾艺术家不断迸发的才思,也催生出更大型、更热闹的资源回收主题活动。

  尼泊尔艺术家收集登山者留在珠穆朗玛峰上的空氧气瓶、瓦斯罐、破帐篷、绳子、靴子、盘子、塑料袋甚至直升机残骸,制成艺术品;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团队收集阿拉斯加海岸上的垃圾,将其分类并进行创作;旧金山的废塑料回收公司Recology邀请艺术家用本地废塑料制成晚礼服、悍马车和鲸鱼尾巴……

  美国新墨西哥州州府圣塔菲市的艺术家,想在当地创建一个专门展销可再生艺术品的市场,于是“圣塔菲可再生艺术节”诞生了。它成为每年11月15日“美国回收日”和“新墨西哥州回收意识月”期间举办的一项热闹非凡的活动。可再生艺术品市场的制品,至少75%的成分是采用回收材料。此外,艺术节还包括“垃圾时装比赛”和“垃圾艺术展赛”,优胜者将得到奖金。

  西班牙Drap-Art协会组织的“加泰罗尼亚国际可再生艺术节”与中国有缘,其中历届的精选作品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亮相。Drap-Art主张“万物从未消失,一切皆可再生”,在活动中为孩子和成年人提供工作坊,推广可再生创意。

  纽约市斯塔腾岛的清泉垃圾填埋场是纽约最大的垃圾填埋场,纽约市为了把它改造成公共公园,2001年举办了有众多世界顶尖设计团队参加的国际景观设计大赛。后来,这里成为纽约市的第二大公园。从垃圾场向公园的转变,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艺术过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百姓金融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4版:互联网金融/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创新之城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让垃圾与艺术平起平坐
新民晚报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C04让垃圾与艺术平起平坐 2015-10-24 2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