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15个房间》观后感
~~~——《15个房间》观后感
~~~——《15个房间》观后感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位与错位
——《15个房间》观后感
林霖
■ 奥托邦戈-恩坎加《植物繁殖体》2014年
  ◆ 林霖

  最近沪上的展览很热,之前热了影像展,今次轮到了行为艺术,比如,在龙美术馆的《15个房间》。

  “行为艺术”在中国是个带着很多误解和偏见的艺术类别。当于今夏得知龙美术馆将于金秋十月举办一个叫《15个房间》的展览时,我是期待的,因为宣传打出的是“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这个名字,然后还有小野洋子、张洹等耳熟能详的大咖名字。在如今符号消费的时代,光听到这些名字就瞬间涌起向往之情,也就直接忽略了这场展览其实只是在上海复制这些艺术家的原作,而非艺术家本人到场——也就是说,由中国的志愿者有限度地来表演那些大师们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就表演过的作品。

  所有的想象都不及亲临现场的体验。笔者特地避开开幕式的人潮,选在相对清静的工作日下午前去。 甫一进展厅,就被颇具未来感的全方位镜子墙面刷了一遍视觉刺激,这种撇除常规看展顺序的设计(因为你可以任意打开任意一扇门,而不是按照编号1-15依次参观)不得不说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且在视觉上达到“3D效果”,拓展了原来单一展厅的视觉和体验空间。展厅的设计者确实颇有来头:来自瑞士的Herzon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他们曾设计了北京鸟巢。

  然后,从展厅进入作品,就是这个展览的关键了。我们如何进入一件作品?这是行为艺术引导的关键。 

  《15个房间》最大的噱头就是“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这是她1975年的行为艺术作品,在长达50多分钟的时间里,她用力地、无间断地梳着她长长的头发;一边梳头,口中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Art must be beautiful,Artist must be beautiful)。” 我特地找过那段视频,整整50分钟,艺术家一直重复着梳头这个动作,一丝不挂地坐在椅子上。渐渐地,她开始抓狂了,似乎是陷入崩溃边缘,就在这一刻她的节奏慢下来了,淡定了;随后不知何时又突入抓狂状态,头发也打了结,一种痛苦的张力也浸润到观者的眼中——虽然我只是看的网络视频,但也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点。可想在现场一定是更为震撼。然而,在龙美术馆这里的现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姑娘安静而机械地重复着梳头、念台词的动作,稍显木讷、隔阂。只是为重复而重复吗?

  同样的疑惑也在后面几个房间中不断出现。在属于小野洋子的3号房间《触片》,小野的原意是鼓励观众在黑暗中互相触碰,因为人在一无所见、没有光的空间中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会促使他们向任何身边的熟人或陌生人伸出求助的手以求依靠,这时,熟人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自我存在。因此,当我很期待地走进这个漆黑的房间准备一路摸着墙、靠触觉走完整个房间的时候,现场一个志愿者突然打开手电筒,很“好心”地给我照路,我的期待之心瞬间泡汤。更有,紧挨着我进来的一群人,居然也是一个个打开手机的灯光,探头看了一看,就出去了。 此外还包括志愿者本身所传递出来的藏也藏不住的倦怠感和冷漠感,甚至包括他们本身对作品的误读,无异于对于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蹂躏”。

  或许我们不能责怪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的不敬业。对原作不够理解透彻,更是整个展览机制的问题。志愿者究竟只是被召集来完成整个的展期,还是真正为了重新激活这些行为艺术作品?而他们又如何在日复一日重复的表演中克制住自己的倦怠和麻木?

  我不禁想质疑兴师动众引进这类展览的必要性。一切看起来就像整个镜面展厅那般美好又易碎——这是一种虚假的艺术吗?但是我相信阿布拉莫维奇一遍遍扯着头发的痛是真实的,小野洋子在黑暗中的恐惧是真实的,但是,它们无法复制黏贴——即时性才是行为艺术的精髓所在。更何况,阿布拉莫维奇当时表演是裸体的,到我们这里来穿了衣服?

  行为艺术是即时即兴的,无可复制,它们因表演者本人而独一无二。而这种“即时即兴”的在场感,也是如今这个加速消费化和虚拟化的时代里的珍稀品。我们过分仰赖图像、信息所构建的世界,而越来越遗忘去调动自己身体的感知能力与实地体验的兴奋感。而很多优秀的行为艺术都是在探讨人类的感知极限和情感极限,将喜怒哀乐的情绪抽离出去,徒留一个身体驱壳;当这种剥离了主观情感的身体置身于客观环境之中与他人、他物乃至其他物种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共鸣?在行为艺术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必须由他者的参与和介入才能完整乃至完成的步骤。观众当然是能被邀请的,而不是“袖手旁观”的;但是怎样介入?如何介入?我们是怀着恶意还是善意?此外,行为艺术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将“瞬间”拉长,挑战时间和人的极限,并且反对阐释。阐释是在这些行为的单一重复中变得可笑和瓦解。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也正是这些不可控因素让艺术变得有趣;然而这种“不可控”在目前国内的展览中是不太可能见到的。因而,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展览,呈现给我们的都是机械的,规矩的,符合常规审美的,安全的,无害的——但是,艺术的自由与灵魂却没有了。而我们做一个展览,并不能仅仅是为了制造话题或者开幕式涌动的人潮,而是要思考艺术本身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最后要提一下,《15个房间》的策展人之一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是如今活跃国际的知名策展人兼艺术评论家,迄今参与策划和发起了至少150多个展览与项目,并编撰有70多本学术著作,他的访谈项目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涉及无数全球重要的艺术家。我看过他的其中一部已有中文版的著作《关于策展的一切》,颇为欣赏,因而之前对这个展览也是很期待了一番。然而现场除了展厅设计让人眼睛一亮之外,真的是一场乏味而错位以致于让人“莫名”的展览,不知是否因语境、文化关系,在策展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妥协和无奈,如果有机会,很想采访到汉斯,请他谈一谈这个展览,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是否是他新近研究的文本对象?想必是很有意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百姓金融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4版:互联网金融/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创新之城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出位与错位
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企业家精神”
两个极端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C06出位与错位 2015-10-24 2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