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安徽明光市一位朋友的邀请,今年的春节我居然在滁州度过。
让我对滁州心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欧阳修曾在那里当过太守,并留下了名扬海内的《醉翁亭记》。到达朋友家的翌日一早,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来到琅琊山脚下,那雨就愈发下得密集了。同行的四辆车19人,一些孩子和女眷当场表示不上山了。我也禁不住犹豫起来:上山吧,主峰小丰山有300多米高,核心景区有百多平方公里,山道湿滑,山风凌厉,况且我当时还患着感冒;不去吧,今生很有可能与醉翁亭失之交臂。“上吧!”我在心中叫了一声,于是与几位年轻人一起踏入琅琊山景区。行不久便见一亭翼然,众人不禁欢呼:看,醉翁亭!此时,一个悠远的声音穿过淅淅沥沥的雨声传入耳膜: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据史料记载:北宋庆历三年(1043),时任右正言、知制诰的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韩琪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并提出吏治、军事、贡举法等革新主张,遭到守旧派的打击。新政失败后,范仲淹、韩琪等人相继遭贬,秉性耿直的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等人辩护。因而在庆历五年(1045)被贬滁州。在滁州太守任上,喜好游历的欧阳公自然不会错过“林壑优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由此也认识了琅琊寺的住持僧智仙和尚,交往日深,遂引为知音。越明年,智仙和尚为欧阳太守在山中建造一亭,并请欧阳修作记,于是便有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传世。这从该文的末尾两句可以佐证: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后请范仲淹作记,之后就诞生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这“两记”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烛照千秋的大家名篇,向来为后人所称颂,并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本上的散文佳作,口口相传。
欧阳修谪守滁州后为政“宽简”,让自己和老百姓都能轻松地理政和生活,并经常带着吏民四处游玩,在山中野炊。很多时候,欧阳太守是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文中“太守与客常玩乐于此,饮少辄醉,而
年又最高,故自曰醉翁也”除了游乐,欧阳修也常在亭间处理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