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出门馆子里吃饭,周围桌的聊天主题不是八卦就是创业。最近旁听了一个创业论坛,主持人的开场非常结合时代热词“互联网+”——所有议程开始前,先开微信加群,当场几百号人于是成了一个“创业联盟”。一个投资人在开讲前问,“在座的各位,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请举手”。刷刷的一大片,我这种没举手的纯围观群众显得那么特殊,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不过投资人很快一盆冷水泼向热情的听众,他用冷酷的数据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创业成功者只有7%。
一个正在创业的朋友闲聊时说起,创业的动机当然是找到了感兴趣的领域,希望做出一番成绩。但真正开始卷起袖子干活时,一切自然没那么简单,一个个细节都要花心力,哪里是向投资人路演时说的那么美好、宏大,距离那个遥远的愿景,还有一堆坎儿要慢慢迈。是啊,创业是干实事,是得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每一步还得尽可能别走偏了,哪里是多听几场分享会、多做梦能行的?!
可偏偏,却感觉在这股热潮里,会说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好多创业者成为各种创业论坛的熟面孔,似乎融过两轮资就可以到处当导师了。固然有了钱可以请更专业的经理人和团队来维持运营,到处演讲美其名曰可以有机会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但看着有些面孔越来越熟,却怎么感觉越来越陌生……更有好几个曾采访过的创业者,当时都在O2O的浪尖上,创业的架势如战车红红碾平原一般拉开市场版图,最近一问,都转了行或正要转行。这,才过多久啊!
在昨日开幕的浦江论坛上,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说,勤于创新、勇于创业的人多了,中国迟早会涌现出自己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我们已经有几位巨人在纳斯达克敲钟。但是巨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恐怕还应该向我们的父辈学习,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就像专栏作家、《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在一篇关于创业的小文里说的,“你们一帮平时连上个班都每天唧唧歪歪,从周一就抱怨为什么还不到周五的人,去创业当老板,这公司能维持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