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的主力军——BBC爱乐乐团,在首席指挥胡安乔·梅纳的率领下,于10月24、25日登台东方艺术中心,献演了两台节目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尤其在第二场的下半场,集中上演了上海音乐学院四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这无疑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音乐地位,最重要的是作曲家。此番由外国乐团演中国作品,是件大好事,显示了中国作曲家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对本土作曲家的重视和推广,值得大赞。这四首作品以前都曾演出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次集中上演,又是一次检阅。
何训田的《琵琶图》以由轻渐强、层次分明的弦乐拨奏为主,辅以长笛等木管间奏,最后再配上演奏员的跺脚助奏,似一幅“反弹琵琶”的西域风情素描。用料简单,气势不小。尹明五的《水墨画意》以前曾有过民乐版,现在改为管弦乐版,色彩更加丰富,它以弦乐、竖琴、木管的点描渲染,营造出一幅幅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妙意境,不过,这里的山水画已由传统的墨色渲化成五彩缤纷的水粉画和油画。杨立青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引子、吟腔与快板》,配器丰富,将中国传统的二胡与管弦乐结合得较为自然、妥帖、有机,独奏二胡大幅度的滑音、揉滑、加花等技巧的运用,有着浓郁的鲁西南民间音乐的韵味。
最后要说的是叶国辉《乐舞图》,这是我本场音乐会最期待的作品。几年前,我曾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听过此作,极为欣赏,甚至认为是近年来中国作曲家中屈指可数的上乘之作。其实,它的音乐素材并不复杂,铜管以强大的气势铺陈喧嚣,不依不饶,经木管过渡后,弦乐也模仿铜管再度强势迎合递进,这时候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将要蓄势待发,喷薄欲出——果然,在经过打击乐器的调整过渡后,铜管由轻渐响、步履稳健、抑扬顿挫地吹响了堂堂皇皇的舞曲主题——按照作曲家的说法,这就是中国鼎盛时期的唐朝音乐。这个舞曲主题后又经过弦乐的参差演奏和齐奏,再度深化提升,意境也随之越发开阔上扬,甚至令听者能够朗朗上口,我觉得这是此作最为成功之处。只是此番再度上演,作曲家在尾声部分好像作了修改,增加了后续内容,时间也由以前的十几分钟增加到二十分钟(这是凭我的听觉记忆),似乎想在曲式上做进一步的完善,但我个人感觉还是首演时更动人心魄,淳朴自然。
虽是初次演奏中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但不得不佩服BBC爱乐乐团的水平,确实配得上乐坛对他们的赞誉:该团“以其创新意识,高超的演奏水准、大胆广泛的曲目而驰名国际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