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涉嫌“山寨”美国“原版”,或者“互相抄袭”的国产片,对应的是类型片为“中年危机”——虽然两国中年人的危机内容不尽相同。美国中年危机电影在剧情上主要围绕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人面对婚姻、事业甚至人生的种种困惑而叙事。角色年龄大概在38岁到50岁之间,不论性别、职业与乃至人生成就。在这些电影中,主角往往对婚姻、爱情、事业产生质疑而焦虑,叙事过程就是对这一焦虑的解除。例如,《克莱默夫妇》、《美国丽人》、《冰风暴》、《在云端》……《港囧》中徐来的焦虑在当下社会更具代表性,而《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颇为戏剧化。徐来对初恋的执着这一心理动机在影片中是对青春过往的不肯放手,拒绝接受人到中年身体乃至生理的变化,他甚至反感成功学中对成功的强行定义。《夏洛特烦恼》也是一部中年危机电影。剧本创作上也与美国中年危机电影《重返十八岁》有着微妙的关系。但夏洛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处境显得比较独特,爱面子、游手好闲是这个人物的特点,这种人物的刻画个性得有点偏离大众类型,不太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感,生活的惨状有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逻辑,但倒也形成了观影体验的优越感。最终造成了观众冷眼旁观游走戏外在看待一个沧桑“屌丝”的“那些年”,观赏一段独特而个性的魔幻青春经历。
回到电影本质去看,《夏洛特烦恼》骨子里还是开心麻花舞台剧的电影化,作品本身缺乏电影思维。但作为舞台剧最终能搬上荧幕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是极其成功的。整部电影浓郁的东北口味儿,生活化的情节,低姿态、接地气让观众在影院找到了久违的轻松与快乐。《港囧》更具电影思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荒诞幽默剧,充满着自嘲精神。但《港囧》还是明显背负了太多,关于票房神话、喜剧期待与人文情怀。有人说电影中的艺术主题与商业手段像拧麻花一样强行捆绑到了一起,最后导演难以驾驭,这种质疑声也正是商业电影竞争激烈背后导演与编剧的妥协。更何况在这样一个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徐峥作为导演,在这一品牌上承载了太多的商业压力与艺术期待。
我们商业类型电影的起步这么晚,中国电影市场如此之大,出现这样的模仿现象是任何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与特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