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点剧目,北方昆曲剧院重新召集大师版《牡丹亭》剧组,在戏码头上海再续“牡丹”之缘。大师版《牡丹亭》于10月31日、11月1日分别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上、下本。在温度与纬度较之上次演出都更佳的情况下,观众热度不减,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等地的三千多观众早已戏票在手。
人们追的,是昆曲《牡丹亭》。在大文豪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后,《牡丹亭》依然以最熨帖的方式藉由昆曲活跃在舞台上。包括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昆曲在内的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中,唯有昆曲依然屹立舞台。这就是它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榜首。至情至性的《牡丹亭》加百戏之祖的昆曲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四百多年案头场上的自然传承,使得明清传奇成为“当代传奇”。从文学性到戏剧性,文学驱动着舞台,舞台延续着文学,至情至性确立了演出者的情感根基,字字珠玑赋予了演出者文化底蕴。从洛阳纸贵到一票难求,这其间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演变,终将由“人”来完成、传承和传播。
人们追的,是大师。都说“戏比天大,人比戏大”,这一次的“大”,显得格外特别。参与大师版《牡丹亭》的这一批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中,最高龄的当属年近77岁的江苏省昆剧院的张继青和北方昆曲剧院的侯少奎。张继青以《离魂》压轴上本,侯少奎跨行新演《冥判》,立住了两场演出的气场。华文漪、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张洵澎、刘异龙等上海“昆大班”艺术家撑起了大师版《牡丹亭》的半边天。另外,与共和国同龄的石小梅和此次上海演出新加入的胡锦芳是老艺术家中年龄最小的两位。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春香的中生代演员魏春荣和饰演花神的北昆一众青年演员们均为能参演此剧而兴奋不已。
大师版《牡丹亭》分上下两本,以“为情而死”和“为情而生”为主要脉络,在两个晚上的演出中综合展现了昆曲闺门旦、巾生、六旦、老生、净、丑、老旦等多个行当的表演艺术。在全剧的铺排上,老艺术家们被合理配置到各个折子戏中,使其擅长的表演特色得到有效发挥,又使得演出的整体风貌趋于充实饱满。
以大师版《牡丹亭》为标杆,从北京到上海,台上的老艺术家们将一个时代的艺术积淀共同展示,向前辈老师做汇报,向青年演员和观众提出了期望。台下观众看的已不仅是《牡丹亭》传奇,也是大师传奇。老艺术家们与昆曲相濡以沫一辈子,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基因早已注入,他们的人生传奇与《牡丹亭》传奇交叠的那个微妙磁场,将在金秋的上海由观众亲眼见证。
大师版《牡丹亭》以一个昆曲时代的辉煌做节点,聚心,聚气,聚力,是实践亦是追求,以水磨长青为期待,以姹紫嫣红为愿景,在历史性的交汇中依然如花美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