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博学多闻,当时有“通儒”之称,而不是那种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有学问,喜欢咬文嚼字的人。
王莽的时候,杜林在郡衙中有一个吏员的职位。新朝被推翻后,他就带着弟弟和几个朋友,到河西郡去避难。在河西割据的隗嚣,对杜林早有所闻,知道他的名望和才干,请他去做官。杜林答应了,但不久又推说有病,不干了,归还了奉禄。隗嚣对此非常恼怒,却不敢过分勉强他。为此,隗嚣还特地发布了一条命令,说杜林这样的儒者,可以不臣服天子,可以不与诸侯为友,就像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一样;现在他以师友之道对待杜林,以便受到杜林的教益,又不违背杜林做人的原则。这以后,杜林实际上被软禁在隗嚣那里。
公元30年,杜林的弟弟死了。隗嚣不得不同意杜林回乡安葬弟弟。但是,等杜林走后,隗嚣又后悔了,派了一个叫杨贤的刺客去截杀杜林。当杨贤在道上远远看见杜林亲自推着弟弟的灵车时,禁不住叹道:“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还有谁能像这样行义啊!我虽然是个小人,又怎么忍心杀害这样的义士呢!”他没有杀杜林,并从此隐没于江湖。
杜林一回到家乡,消息就传到了刘秀那里。刘秀马上派人请他进京担任侍御史。等见了面,刘秀跟杜林从学问谈到人事。那时,朝中百官知道杜林因为名望和品行优良,一下子被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来,都对他又敬又怕。而他的学问的广博,也使当时京城中的士大夫十分钦佩。许多有学问的人都来找他论学。有的人则甘当他的学生。
在古代,郊祀制度是国家的一件大事。郊祀是一种祭天的活动。而在此祭天之时,往往要以某些帝王为配祀。公元31年,东汉开始制定自己的郊祀制度。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周朝祭天时以后稷配祀天帝,汉朝则应该以尧来配祀天帝。满朝公卿和汉光武帝本人,都同意以此为制度。但是,杜林提出,周朝的兴起是从后稷开始的,才以后稷配祀天帝;至于汉朝的兴起,与尧没有什么关系,还是应该按照汉朝原来制度,以高皇帝配祀天帝。最终,汉光武帝采纳了杜林的意见。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对于说明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却是非常重要的。王莽篡汉,把天下搞得一败涂地,使人们自然要想念西汉。所以,在推翻王莽的起义中,刘玄因为是汉朝的宗室,而被立为帝。后来,赤眉军也立了个汉朝宗室刘盆子为帝。刘秀本人,当然也是汉朝宗室。这些,都说明汉朝的影响还是很大。刘秀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当然也是要以此来说明自己合法性。杜林认为东汉的郊祀制度应该遵从西汉,其实也正是着眼于这种合法性。可见,他是一个非常识大体的人。
公元38年,光武帝下诏,要公卿们讨论国家是否要实行严刑峻法。杜林上奏说,人受到刑罚的挫辱,尊严和义气节操就会被损毁;法禁太多,搞得人家动辄犯法,那大家就只好一切敷衍,以不触犯禁律为幸事了。他引用孔子的话:“强迫人民接受统治,用刑罚来迫使他们老实安分,可以使他们不敢犯法,却不会让他们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有用道德来教化人民,用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才会使他们懂得什么叫羞耻,并且心悦诚服。”他还讲到西汉只是到了后来,法禁才严密苛刻起来,以至于什么事情都要从中挑出错,想方设法弄成大案,绳之以重法;而犯法的人越来越多,上上下下却装作没看见,为害一天比一天严重。刘秀接受了杜林的意见,后来又提出了以“柔道”治国的思想。
杜林一直活到公元47年,死前身任东汉的大司空,是朝廷三公之一,官做得很大。他做的大事,就上面所说的两件,都只是“言论”,但都事关东汉建国的基本国策,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