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第17次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一名资深文化经纪人,我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给予我的文化滋养,也愿意将我的努力回馈于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因热爱中国种类繁多又特色各具的戏曲艺术,我始终关注着戏曲生态的发展和变化,在从业三十余年中策划推广过大大小小数百个剧目,而其中尤以地方戏曲为主。
为让更多观众可以认识了解更多中国地方剧种,领略不同地域戏曲的风情。艺术节坚持每年在所选剧目中引入一些生僻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在档期紧张的剧目表里留出些位置用于推广“中国原创”,我觉得这是艺术节推广中国文化的一种坚持,很值得敬佩。
记得最初几届艺术节时接到任务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变脸》、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或许有些热爱戏曲的观众会笑说。黄梅戏、川剧、秦腔都是雄霸一方的地方剧种,哪里算得上生僻。的确,这三个地方剧种确实都不算小,可要知道在十五六年前,即便是这样如今看来很火的地方剧种,在上海文化市场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虽说这都是非常经典的优秀戏曲作品,但碍于“脸生”,推广起来非常困难,别说是买票了,要组织有效观众也是不易。虽说这些剧目在艺术节的亮相最多一两场,而留给我们宣传推广的时间也不过几周,我们还是尽可能提前展开普及工作,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吆喝,酒香是可以飘出深巷,让观众了解的。
和川剧、黄梅戏、秦腔等相比,唐山的唐剧、福建的梨园戏、温州的瓯剧、宁波的甬剧、湖北的汉剧、云南的滇剧、甘肃的陇剧则是更为生僻的地方小剧种。这些小剧种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但苦于没有机会在上海这样的戏曲大码头露脸,有了艺术节这样的展示平台,他们也有了更多机会和申城观众见面。我就曾参与过包括甬剧《典妻》、唐剧《人影》、瓯剧《高机与吴三春》、汉剧《宇宙锋》、陇剧《古月承华》等剧目的推广。这些剧目确实都非常有特色,但因为都是影响力相对小的地方剧种,比川剧、黄梅戏等推广起来更为困难。为不让观众错过这样难得的领略地域戏曲风情的机会,我们在推广上可谓是出尽百宝。以唐剧《人影》为例,唐剧也名影调戏,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新剧种。于是联络了河北省驻沪办事处,果然觅得了许多知音,许多河北来沪打拼的人,许多没有机会听到如此地道亲切的乡音,纷纷前来捧场,由于工作做的细致,担心唐剧《人影》“人影不见”结果这些知音成为当晚观众群里最感人的画面。秦腔也是上海观众很陌生的剧种,记得有一年我承担了秦腔《杨门女将》参演,这是一批刚从农民培养出来的学员,为了做好普及演出我们在演出前现场做了艺术课堂,让青年演员上台演唱,让导演王青含泪讲述演员苦练基本功的故事,课堂结束后将预先印制的明信片列队为观众签名,场面热烈、观众兴奋,当场票房就有1万元左右。陈彦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院长,也是地处西北的著名剧作家、他的秦腔作品《迟到的玟瑰》、《西京故事》、《大树西迁》都分别几屇参加中国上海艺术节,为了做好反映民工进城的《西京故事》演出,我们主动送票到工地。主演李东桥还和我们一起去现场演唱。当剧场开演那天,成群的观众中穿行着许多穿着工作服的民工,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十日谈
艺术节前世今生
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需要多方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