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2)
颜坤琰
1945年10月老舍与茅盾、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重庆
1946年春老舍赴美前夕全家在北碚留影
  ◆ 颜坤琰

  老舍访美的心态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英译本于1945年春夏之交由雷诺·希区柯克公司在美国出版。该书上市后一炮走红,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短期内再版多次,发行量高达百万册,美国纽约著名的读书俱乐部,把《骆驼祥子》评为“每月一书”的畅销书。

  《骆驼祥子》的翻译者是伊凡·金,原名罗伯特·S·沃德,曾在美国驻华领事馆工作。他在翻译过程中,违背了老舍的原意,把悲剧的结尾改成了大团圆,祥子和小福子都活了下来。翻译者还杜撰了一些新的情节,在小说结尾,临刑的清华女生,一路高呼着“出版自由”“打倒秘密警察”“反对奸诈政客出卖正义”“驱除政府腐败”和“言论自由”等口号。这样篡改后的情节,让美国读者感受到“美国民主”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将原作者想象成了与他们有共同价值观的“自己人”。因此,无论是费正清,还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他们都不可能明白这狸猫换太子的结尾,是译者为曲意逢迎美国读者所为,原作者老舍更是被蒙在鼓里。1945年11月下旬,老舍在北碚接受重庆《新民报》记者采访时,当谈到《骆驼祥子》在美国好评如潮,而结尾却被偷梁换柱时,老舍苦笑道:“他们把收场改成大团圆!”

  但不管怎么说,《骆驼祥子》的出版,毕竟是促成老舍访美的一个契机,《骆驼祥子》的畅销,提高了老舍在美国的人气,也让美国政府对邀请老舍讲学更加积极热心。1945年11月28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邀请老舍访美的积极推动者之一、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特地带着尚有墨香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专程到北碚拜访老舍。大概就在这次会晤中,费慰梅向老舍透露了美国国务院邀请他去美国讲学的信息。此后的半月内,各方消息纷至沓来,使赴美讲学一事逐渐明朗。因为是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有关手续自然要在教育部办理,老舍好友赵太侔,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于是,老舍在12月中旬给赵去信,希望他能助己一臂之力,尽快办好批复手续。老舍的信全文如下:

  太侔先生:

  美政府约舍赴美一年讲中国现代文艺。此行对舍身体精神都裨益匪浅,务祈帮忙,请部中按出国讲学条例,从速批准,以便去请护照。磕头磕头!二月一日即可动身,故须从速办理。下月中即当入城,面肃一切。匆匆祝吉! 

  弟

  舍躬

  十六

  这封信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老舍欣然接受访美邀请;其二,老舍出国的心情非常急迫。

  前些年,在美国马里兰的国家档案馆分馆中,发现了老舍为参加交流项目,呈交给美方的一份《我的访问计划书》,老舍在书中所表达的意愿,是国内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这使很多人感到惊诧。他说:“承蒙国务院邀请,让我以小说家身份前往美国访问,鄙人深感荣幸。感谢国务院的盛意和关心,让我得到如此宝贵的机会,能去参观和学习,也是我期待已久的。”在“计划书”中,老舍赞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他认为中国虽有上千年文明,“却在民主制度方面,仍是一个刚刚蹒跚学步幼童的民族”,他说:“在艰辛的国家复兴和建设中,我相信,我们需要付出很多,但需要吸纳的则更多……我衷心期望,能把在美国学到的一切,传递给我的同胞,对促进两国互相理解,略尽绵薄之力。”

  《我的访问计划书》陈述了老舍感激的话,赞扬的话,而更多的叙述,是想通过这次访美讲学,“促进两国互相理解”,为国家的复兴和建设竭尽全力。国内有的学者看了老舍的这份“计划书”颇有微词,认为老舍不该说那些赞颂的话、感激的话;有的则认为,老舍的话是敷衍国务院的官僚,言不由衷。事实胜于雄辩,老舍在美国的言行并没有丧失人格,更没有丧失国格,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当祖国一声召唤,他便毅然回国,他是一个充满崇高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老舍对赴美讲学之所以感到欣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借此机会休养生息。抗战八年,老舍为推动抗战文艺事业的开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落得满身病痛,贫血、头晕、打摆子、盲肠炎等,这些病痛时时纠缠着他。抗战胜利了,他也想停下来歇歇脚,把垮掉的身体修复一下。他曾在文协的欢送会上戏谑地说,美国之行是去“放青儿”。

  百般滋味在心头

  1946年1月初,老舍收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函。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消息说:美国国务院决定聘请曹禺、老舍二氏赴美讲学,闻二氏已接受邀请,将于近期内出国。接着,陪都各报纷纷披露这一消息,延安《解放日报》也于1月14日转载了这条消息。这期间,老舍进城准备出国事宜,各方朋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然而,临近去国之际,老舍对祖国的恋情却油然而生。胡风在回忆录《再返重庆〔之四〕——抗战回忆录之十八》中,记录了老舍此时的心态:

  老舍和曹禺应邀将到美国去讲学,“文协”为他们举办欢送晚会,第二天50号(即中共南方局驻地重庆曾家岩50号)又为他们饯行,我都参加了……看得出,他虽去美国,但并不觉得多么得意,而是对刚胜利的祖国很是依恋。他和我们闲谈,还用扑克牌做游戏,聊以排遣。

  另一件小事,也足以说明他对祖国的深情。在“文协”欢送他出国讲学的招待会上,他私下慎重地对碧野说:“我去美国将用中国话讲学!”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意蕴深沉。早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过讲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赴美讲学要用中国话,让对方派译员,要在美国人面前“摆摆谱”,充分体现了老舍对母语的热爱和自豪,也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真挚情怀,绝不数典忘祖。

  再说到家里,当年抗战军兴,老舍抛妻别子,只身来到抗战中枢武汉,继而重庆,直到1943年冬,妻子胡絜青才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逃出沦陷区,千里迢迢来到北碚,一家人团聚。如今,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才两年多,老舍却又要去异国他乡,一家人又要天各一方。思念及此,怎不叫人黯然神伤呢?臧克家在与老舍的话别中,不仅体察到老舍对祖国的依恋,也看出了老舍对朋友、对家人的牵挂,他在《老舍永在》中回忆道:

  接到老舍的信,第二天我去了市里。二人到离“抗协”(即“文协”,坐落在重庆城区观音岩坡下的张家花园)不远的北方餐馆“天霖春”去吃芝麻烧饼,一个人一杯小酒,其实是借酒话别而已。我看他这次出国,心情是矛盾的。虽说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一心发动内战,人民生活越来越悲惨,局面令人十分不安。出去,个人倒清静了,撇下朋友,离别妻子,带着留念,杂一点疚心而去,他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话别本来是令人“黯然”的,何况在这样环境、这样情况之下?我看他吸着一支香烟,头微微仰起,望着那烟云在眼前迷离渺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3版:“习马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动态
   第A14版: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特别报道/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证券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拍卖
   第C12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读者俱乐部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夜光杯
   第C16版:阅读/连载
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2)
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消失的蒋家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C16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2) 2015-11-07 2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