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事(连载16)
余秋里中将:粗识文墨,有善心,常为老人揉背
余秋里将军,江西吉安敦厚镇坪里村人。世代农民,父余焕然,母戴冬姑,将军为长子;有弟二,名余秋发、余财发,两弟及子侄等十余人均务农。将军年幼读两年私塾,粗识文墨,有善心,常为老人揉背。
1985年,余秋里将军其侄余黑古考军校,成绩过线,进京看将军,曰:“伯伯打个招呼,进好一点的学校。”将军对曰:“没有必要。”后余黑古转业时,将军亦不发一言。侄女余满秀1986年当兵,次年考军校,文化分不够,打电话给将军,盼给下面打个招呼,将军曰:“没有必要。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
余秋里中将:家中涨水无力助之
余秋里将军故里坪里村东有赣江,北有禾水,地势低洼,十年九涝。1987年吉安县拟同意将其村迁出,以根本解决受涝问题,但需报国务院批准并拨款。余秋里将军侄余黑古告余,是年春,余黑古受乡亲委托赴京。将军问:“你来干什么?”余黑古曰:“家里很苦。”将军曰:“种田哪有不苦?”余黑古曰:“家里天天涨水。”将军曰:“住在那个地方有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你们一家迁出来。”余黑古将吉安县迁村方案告之。将军沉思良久,曰:“此事应由县报省,省里如解决不了,再报中央。”遂不了了之。
周希汉中将:“此子有傲物之形,奔忙之命。”
周希汉将军,湖北麻城人。父名周企耀,佃农。前妻因病早夭,36岁续弦,40岁得子希汉,三世单传。将军出世后,有风水先生为其看相:“此子有王侯之相,傲物之形,奔忙之命。”
周希汉中将:两女夭亡于行军途中
周希汉将军与夫人周璇生四子三女。长女周鄂,次女周晋,孪生。两女酷似,其声亦同,将军以红绳系长女手、白绳系次女手,以辨大小。1943年3月,两女未满两个月,周鄂因饿、周晋因冻,夭亡于行军途中。长子太安、次子太阳,三子南征、四子抗援。1949年,太安、太阳随母周璇渡长江。船过江心,两子被大浪卷落水中,幸被会水战士救上岸。1950年12月,四子抗援出世时,将军以一把剪刀,一盆热水,亲自接生于滇南开远。1954年,将军又得小女,九斤半,取名娇娇。据云是日,周希汉将军大喜,与孩子们打一通宵扑克。
胡奇才将军:原名胡其财,将错就错改“奇才”
胡奇才将军原名胡其财,湖北黄安人(今红安)。1939年11月,将军打报告与王志远结婚。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报告上批曰:“同意胡奇才同志和王志远同志结婚。”此后遂将错就错称“奇才”。将军结婚次日,即上前线打仗。余曾对将军言:“胡老,现在提倡发财,你这个才字是否改过来?”将军淡然一笑,曰:“让人家去发财吧!”
聂凤智中将:枪炮声中端水持剪,做“接生婆”
1940年元旦,延安。聂凤智与何鸣结婚,抗大校长罗瑞卿主持婚礼,婚礼酒席为十桌粉丝烧豆腐。1940年冬,何鸣于行军途中生产,聂凤智将军端水持剪,做“接生婆”,一女婴于枪炮声中降生。次日,驻地被日军包围,聂凤智将军指挥部队突围。何鸣将女婴疏散老乡家,匆忙中未问老乡姓名,女孩从此不知下落。
黄新廷中将:打鱼世家,喜中流击水,风浪弄潮
黄新廷将军,湖北洪湖人,打鱼世家出身。父亲黄登庸为当地有名船老大,后随贺龙参加革命。黄新廷将军80高龄,为余口诵当地民谣,铿锵有力:“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有人来捉我,除非是神仙。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你就无我,你死我上天。”
黄新廷将军文盲,年幼即随父下洪湖谋生,善撑船掌舵,善捕鱼捞蟹,善游泳潜水,善采莲摘菱。将军中流击水,风浪弄潮,凡水中活计无一不娴熟,无一不精通。
陶勇中将:“洋包子嫁了个土包子。”
1941年7月,陶勇与朱岚于苏北沙家庄喜结连理。是夜,将军大醉。朱岚扶其入洞房,将军醉眼矇眬曰:“真有意思,洋包子嫁了个土包子。”